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按照《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严格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1950年,军委总政治部指示志愿军所属人员必须做到:1.不杀俘虏;2.不侮辱俘虏人格;3.不搜俘虏腰包。同时,对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做到赏罚严明。在运动战阶段,志愿军对俘虏的轻伤战俘,可经简单救治带下战场,对无法救治及时带下战场的重伤战俘,出于人道主义,则就地释放。志愿军还通过释放战俘、战场喊话等方式,宣传宽待俘虏的政策。被释放的俘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有效地宣传了志愿军不杀俘虏、优待俘虏的政策。志愿军充分尊重战俘的宗教信仰自由,允许战俘进行祷告、做礼拜等正当的宗教活动。1952年,志愿军在战俘营举办了一次规模宏大、有十几个国家战俘参加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战俘营组织战俘召开运动会,可能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摘编自鲍明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俘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志愿军宽待战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志愿军宽待战俘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5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银川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3年,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把香港、澳门列入《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后简称《宣言》)适用的非自治领土名单内,置于该特委会的监督之下。若按《宣言》指导的方向,香港和澳门在结束殖民统治后就有了宣布“独立”的可能性。1964年底,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讨论香港和澳门问题。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在特委会会外对重点国家表态,针对不同成员国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争取其支持我国立场。阐述的重点是香港、澳门被英、葡侵占的历史并说明我国反对联合国过问的道理。这次会议为以后特别委员会历次会议关于港澳问题的处理奠定了基调,今后特别委员会历次会议只提供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基本信息,推迟审议直到1972年港澳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

——摘编自胡荣荣《中国政府应对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委会讨论港澳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委会讨论港澳问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太宗)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突厥)。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秘书监魏征曰:“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秦、汉患之者若是,故时发猛将以击之,收其河南以为郡县。”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彦博又曰:“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祜、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摘编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九·论安边》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诏议安边之策中两种不同的主张,并分析其提出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1844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845年姚莹写成《康輶纪行》,1848年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何秋涛著成《朔方备乘》,梁廷枏写成《海国四说》。这些著作,有些是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的,有的是关于中外关系的。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地,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促使维新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痛陈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对制度层面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领域。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40年代国内出现介绍西方的著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及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漫画中国通史故事》


材料二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治国主张
儒家孔子             
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老子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材料三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


(1)依据材料一判断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材料二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治国主张”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表。请你结合所学在表格①②③④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跨世纪大辩论”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明确宣布实行“五族共和”。民国建立后成立的“中华民族大同会”在其电文中号召:“鉴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共谋统一。”《共和国历史教科书》强调:“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权利义务皆属平等,无所轩轻。利害与共,痛痒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至此,中华民族从几千年形成的“自在的民族实体”,开始发展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

——摘编自郭盛民《“五族共和”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32年,明确以“民族复兴”为办刊宗旨的《再生》《复兴月刊》等杂志先后在北平、上海创办,《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报刊也纷纷以“民族复兴”为话题刊文,认为“民族复兴”是从目前的落后、衰落状态中走出,恢复世界强国的民族地位,恢复文化古国的灿烂辉煌。当时还出版了一些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的书籍,如吴庚恕的《中国民族复兴的政策与实施》,张君劢的《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王之平的《民族复兴之关键》等。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和观念很快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也为国共两党高度关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20世纪30年代民族观的发展,并分析其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不尽相同。周公认为,上天不仅操纵着自然界的变化,而且主宰着王朝的更替。孔子认为,人在敬天畏命的同时,应该顺应上天的安排。自身通过学习提升修养以达到知天命,并将“仁”内化于自我当中,形成个人的本性。孟子认为,天道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天和人的关系,就是“尽心”“知性”“知天”的关系。庄子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由也”“道通为一”,只要顺其自然,遵循“道”的规律,天与人就自然地成为一体。

——摘编自李智会《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

材料二   西方自然观试图去搞清楚“造物主”创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因此借助“科学”来探讨自然。“文艺复兴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既没有生命也没有理智。伽利略认为“宇宙之书是由数学的语言写成的,符号是三角形、圆以及其他几何图形,没有它们的帮助,人们一个字也读不懂;没有它们,人们就只能在黑暗的迷宫中瞎逛”。牛顿指出自然的运行遵循的是数学原理,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普遍科学的形式是数学”的观点,自然被界定为“从量上组织起来的运动物体的整体”。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现代自然观的生物学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在人类的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现实的自然界。

——摘编自杨锐《中西自然观发展脉络初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观的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自然观上,中西方有哪些相同之处。
2022-06-28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天圣元年(1023年),因现实需要,官方成立专门的纸币发行れ构“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固定面额,以铁钱作为发行的准备金,规定了每张交子的使用年限为两年或三年宋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和军费供给不足的问题,大量增印纸币,准备金却不足,同时将交子的使用期限延长至四年,导致纸币贬值、物价高涨,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交子甚至贬值为原来的百分之一。

——摘编自郭政《试论宋朝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月纸币发行量相当于1937年的47万倍。同时,投机商人纷纷抢购物资,囤积居奇,进行黑市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上海的米价来看,每担大米1月份值法币150万元,5月份值580万元,8月份值6500万元。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三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财政困难,物价飞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出现物价飞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物价飞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简析稳定物价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