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天圣元年(1023年),因现实需要,官方成立专门的纸币发行れ构“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固定面额,以铁钱作为发行的准备金,规定了每张交子的使用年限为两年或三年宋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和军费供给不足的问题,大量增印纸币,准备金却不足,同时将交子的使用期限延长至四年,导致纸币贬值、物价高涨,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交子甚至贬值为原来的百分之一。

——摘编自郭政《试论宋朝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月纸币发行量相当于1937年的47万倍。同时,投机商人纷纷抢购物资,囤积居奇,进行黑市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上海的米价来看,每担大米1月份值法币150万元,5月份值580万元,8月份值6500万元。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三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财政困难,物价飞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出现物价飞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物价飞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简析稳定物价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74月,蒋介石改变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从其反共的立场出发处理与苏联的关系,12月,南京政府单方面宣布与苏联断交。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斯大林深知中国战场的价值,希望中国在抵抗日本方面有所作为。1935年.后,面对日本向华北的不断扩张,中国加大了对苏外交的力度,实行“联苏御日”的方.针。蒋介石特别希望与苏联签订互助条约,但斯大林担心中国无力抵抗日本的全面进攻,坚持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表示愿意在签订这一条约后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当时的局势十分复杂,193611月,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矛头明显指向苏联。193777日,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813日,上海保卫战打响。821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确定了苏联援华抗日的政治基础。此后,苏联开始积极援助中国。

——摘编自左凤荣《中苏在二战中的互助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后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2021-09-05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1844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845年姚莹写成《康輶纪行》,1848年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何秋涛著成《朔方备乘》,梁廷枏写成《海国四说》。这些著作,有些是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的,有的是关于中外关系的。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地,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促使维新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痛陈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对制度层面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领域。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40年代国内出现介绍西方的著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西北边疆民族的复杂性,明代河西走廊的范围与前代有较大不同,除了传统区域外,今兰州、哈密也属于河西走廊的范围。明朝对河西走廊的治理,一方面继承和恢复汉唐做法,另一方面又创新了治理模式。在河西走廊以东,即从现今兰州安宁堡以东,实行与内地完全相同的郡县体制。而在兰州,明朝则设置管粮郎中,保障军粮供给。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是河西走廊核心区域,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制度,实行军事化管理。在肃州以西至哈密,设立赤斤蒙古卫、哈密卫等军事机构,以羁縻方式拱卫核心区域。在哈密以西,通过朝贡方式与东察合台汗国等政权保持贡赐关系,以减轻哈密卫的压力,由此,明朝构筑了哈密卫-嘉峪关-甘州卫-凉州卫-兰州卫五道防线,确保通过河西走廊保持西域与明朝的持续交往,书写了“大一统”王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力度与时间长度的空前纪录。明代对河西走廊的治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清朝所继承。

——摘编自田澍《河西走廊:明朝成功管控西北边疆的锁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改革河西走廊治理模式的显著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改革河西走廊治理模式的积极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12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1942年初,日本攻占马来西亚后,开始攻打缅甸,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3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府仰光,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日军在占领仰光后,分兵三路北进,右翼英缅军一师放弃马格威北撤,改守仁安羌,日军以七千之众迅速包围英缅军一师。英缅军总司令急电中国远征军,请求支援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419日,新38师以1121人的兵力,击败七倍于我国的日军,收复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轰动了中、英、美三国,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得到西方社会的赞誉。

——摘编自张家德《中国抗日远征史》


(1)根据材料概括仁安羌战役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仁安羌战役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在中日战争的纷飞炮火中,美国不但没有因为自己的孤立主义原则的实施而导致在道德上的自责,反而有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孤芳自赏式的道德优越感。19411月,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向美国国务卿赫尔报告:“从很多方面……听到日本军方正准备在日美关系发生‘困难’时,出其不意地突袭珍珠港”,格鲁评论“这项计划似乎近于荒唐”;十个多月后,这个“荒唐”的计划变成了现实。194211日,中、苏、美、英等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决心为了“四大自由”等目标共同战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

——摘编自徐尚平《冲突与呼应:美国理想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等

材料二   194910月,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美国支持的国民党结束了自己的政治命运,美国毫不犹豫地延续了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敌视态度。20世纪60-70年代初,苏联迅速发展壮大,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1968年上任的尼克松总统采纳基辛格的建议,开始调整对外战略,尤其是对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终于实现正常化。

——摘编自周小毛《百年中美关系:回眸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变化及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建国初年,中国北方遭遇多年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相当普遍,同时土地高度集中,鲜卑军事贵族豪强成为北方土地上的大地主,农民(主要是汉族)在没有国家基层组织的保护下,成为豪强田地上的雇农,甚至沦为农奴,农奴的赋税都由豪强自行收取,通常,豪强的田税率是国家的两倍。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在汉人谏官李安世的建议下,开始下令全国实施均田制。规定:一对无头田的夫妻,男的授田40亩,女的授田20亩,如果有耕牛,可加授田30亩。如果所授之田的质量不佳,可以加倍实授。与此同时,孝文帝还着手打击豪强,强力没收和减少他们的土地,恢复汉民族的基层“三长制”,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所依托,有所保障。孝文帝的土地改革为北魏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梁盼《北魏的铁血“土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土地改革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政、立宪与革命,是清末三种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为了各自的政治目标而发动的政治运动。三个运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然而,历史不可能同时向三个方向发展。三种势力较量的结果,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国政治向近代化道路的迈进。历史的合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多样性不能化幼为单一的线条。

——摘编自李细耿《渐政、立究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予以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听。)
2021-10-28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冻结中国在美辖区的公私财产,禁止一切在美注册船只开往中国。19515月,在美国操纵下,联合国通过对中国禁运提案,对华禁运武器、弹药、战争用品、原子能

材料二   石油等重要物资1700多种。至1953年,在美国的拉拢和胁迫下,参与对华禁运的国家多达45个。中国针锋相对地对美展开经济反击战。从195011月到19515月,我国先后发出“管制清查美国财产、冻结美国公私存款命令”“关于处理美国在华财产的指示”,全面接管和没收美国在华企业和相关经济利益。美国发动的经济战使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遭遇一定困难,但无损大局,中国的反击战却使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双重打击。美国在华企业大多以自行歇业结束经营,或被迫转让给中国企业,美国经济势力由此完全退出中国。

——摘编自石源华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济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战争中经济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战争中经济战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