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2023·辽宁·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023-09-15更新 | 3568次组卷 | 30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周代旁姓分封首先要选定“必著功德”“多有嘉功”的“建德者”“有德之人”;接下来是“赐姓命氏”,赐姓是对少数古姓在政治上的合法承认,命氏则是天子命以诸侯的国号;最后“胙土”,即赐予土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制( )
A.与宗法制度结合
B.以旁姓异族为主要对象
C.具有严格的程序
D.确立起严密的集权体制
3 . 《汉书》记载,颍川太守黄霸以“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后汉书》记载,丹阳太守李忠“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迁豫章太守”。《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记载了东海郡19个长吏的升迁情况,其中有70人升迁与黄霸、本忠相类。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察举制逐渐被时代淘汰B.官吏选拔程序日趋规范
C.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D.政府重视社会经济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朝廷要诗赋而专考经义;熙宁八年(1075年),由王安石主持编操的《三经新义》颁行全国,为士子应考所必读,但经义取代诗赋只是过渡阶段,王安石设想的最终目的是要取消科举考试,通过学校升贡来选拔人才。王安石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道德”的高度,“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王安石认为以往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只会诵读章句、吟诗作赋。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所急需的是能够经世致用的人才,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科学校逐渐设立。王安石希望士子们结合现实,探究其中的经邦济世之道,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

——摘编自那《王安石的科举改革与北宋古文运动关系疏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目的及其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王安石科举改革进行整体评价。
5 . 新文化运动时期,“人权”问题备受关注。蔡元培先生发表演说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胡适更是大声疾呼:“女子解放,一是形体的,一是精神的。”这些观点聚焦的时代主题是(       
A.妇女思想的解放B.人民主权与文化发展
C.马列主义的传播D.民族振兴与社会革新
2023-08-29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吴忠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联考试卷(二)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6 . 陈寅恪认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元白(元稹、白居易)诗证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其旨在强调中国诗(     
A.还原当时真实历史B.蕴含历史时空要素
C.具备一定史学价值D.反映特定物情风貌
7 .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由此可知王阳明倡导(     
A.克服私欲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发明本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学了某课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
③英语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历史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洋务运动中后期兴起许多民用工业,大多数企业都是“官督商办”的形式,即由商人集资创办企业,清政府任命官员对其监管。这种经营形式(       
A.加剧清政府财政困难B.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
C.带有半封建主义性质D.阻碍了近代化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秦朝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向外辐射且有固定宽度的驰道,驰道连接了东方的燕、齐,南方的吴、楚,并一直通到了沿海地区;向北穿越了鄂尔多斯地区,抵达了河套地区的边境线。由此可见驰道的修建(       
A.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B.蕴含着中央集权的目的
C.使边疆得到了有效开发D.完善了秦朝的交通体系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