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起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页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包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出现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2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2022-06-02更新 | 553次组卷 | 14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

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引自《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

2018-01-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17—2018学年上期期中质量评估高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蛮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问题二、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到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问题三: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权”话语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根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各种因素。
(3)结合19世纪末一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材料中三个问题的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5 . 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所依赖的外交决策机构是军机处,外交决策方式以“奏折朱批”为主;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所依赖的决策机构是带有临时性的钦差大臣兼地方封疆大吏,地方督抚参与外交决策。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中央政府决策权呈下移趋势B.清政府开始接受近代外交理念
C.清朝传统华夷秩序观的崩溃D.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6 . 某学者认为,“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设监御史纠察朝廷百官B.东汉初年三公权力日益强化
C.汉武帝时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D.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租税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的趋势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2023-12-11更新 | 325次组卷 | 3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图1、图2是宋朝小品(小尺寸)花鸟画。该类作品状物精微,力求构思新奇,营造格调优雅而隽永的意境,表现出独特的趣味,在中国花鸟绘画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据此可知,这类绘画(     
A.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B.具有科学求真的精神
C.体现了文化世俗化趋势D.承载文人的价值追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曹魏将东汉末年州牧制度固定化,州刺史(州牧)正式成为管辖地方的行政官。并且自曹魏开始,州刺史多带将军号,“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不带将军号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曹魏的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监察B.助长了地方割据的趋势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D.推动了短暂统一的出现
10 . 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传统君、臣,民关系的最大弊病在于君权至高无上,导致君臣,君民关系失衡。为此,他提出“天子一位”“禄以代耕”,实际上就是把君主置于与普通民众同等的地位,以表达君、臣、民在政治上的互相平等。顾炎武的主张(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B.体现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
C.根源于自然经济的解体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