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的河南地区尚未大规模种植棉花。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征收的棉花中,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四省占比已达85.9%。清代河南棉花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如豫北彰德府内黄县棉花产量大,“出贩于山西泽潞诸州县”;林县“户无贫富,妇女皆以纺织为主业,所制棉布质坚耐久,名曰家机布,除备服用外,运销泽、潞等处”;卫辉滑县“所有输出物产,不过棉花一种”;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终岁操作供给秦晋布客之所需要”,所产出的丈六布“行销秦晋两省极多”;石固镇的二八布被“秦晋布商,终岁搬运。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影响晚清时期河南植棉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京汉、汴洛两铁路相继开通后,中原地区和外部的交流日益增多,不止棉花的品种得到改良,棉花向外输送也变得便利和快捷。20世纪以后,国内大型纱厂不断建立,到1911年有十几家纱厂,35万枚纱锭。英、美、日等国纱厂也迅速增加,如日本1892年有39家纱厂,38万枚纱锭,年耗棉量就达88万担。

——摘编自刘西峰《清代河南棉花的种植与运销研究》

材料三   1978年,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约是900万亩。1990年,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约为1234万亩,此时新疆的棉田只有652.8万亩。1992年,河南省棉花种植达到巅峰,棉花种植面积飙升至1872万亩。2000年,新疆的棉花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33%,河南的棉花产量则为16%。2008年,新疆季节性采棉工有68.6万人,最大的省外采棉工团队来自河南省,达18.1万人,仅次于新疆本地的22.8万人。2010年,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约只有700万亩。2020年,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率已达69.83%,其中北疆95%的棉花是通过机械采摘的。

——据《河南统计局棉花种植30年报告》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河南植棉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时期河南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河南植棉业兴衰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

材料一: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城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邮《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日)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其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材料四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五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如何解决“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这个问题?其结果如何?
(2)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它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拼地可改种棉花、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将扎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径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   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关条约》的签订,给清政府行将崩溃的财政体系和国民经济以致命打击。对外被一个新近崛起的小国打败,这一严酷事实,不能不引起一批有识之士的思考;对内各级官员大多不遑顾问地方利弊与生民休戚,各地人民纷纷掀起不同形式的求生存斗争。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的破产势必导致“中体西用”为理论核心的洋务思潮的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维新思潮的兴起。维新派的主要代表康、梁等都是些“拿起笔杆做刀枪”的读书人,他们从变法一开始就提出了“全变”的思路与齐头并进的举措,不分轻重缓急的操作,使传统的顽固守旧力量及各种潜在的反对势力都被动员起来。光绪皇帝没有实权,而推动变法的维新派也没有能为变法争取最高实权人物的支持。洋务派集团中虽然有一部分人主张改革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但他们循序渐进的改革路线又被激进的改革派激烈反对。顽固派阻挠对康有为等变法者的认同,造谣惑众、挑动社会对变法的恐惧和不满,最后将变法扼杀在摇篮中。

——摘编自张喜云《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综述》


(1)根抠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发生的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客观因素。
2022-04-15更新 | 256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育英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次冬奥会见证的是中国冰雪梦,也是中国体育强国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顾拜旦(1863-1937)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出生在法国,通过亲自考察,他敏锐地认识到,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同时也给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威胁,他对古希腊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印象深刻,从英国教育所推行的古典教材、竞技运动和伦理道德综合培养的体制中受到启发,认为重建希腊文化中最成功最受重视的特性“发展肌肉以为道德教育之基础”,而“英、美的青年教育使人更具朝气,是因为在他们的教育课程中包括有体育和竞技运动”,由此顾拜旦开始了他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征程。在顾拜旦的努力下,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成功举办。

——摘编自杨向东、张雷梅《顾拜旦与张伯苓的奥林匹克思想》

材料二   张伯苓不仅是著名教育家,亦是中国早期奥林匹克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探索救国强国的道路上确立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体育教育理念。后来张伯苓回在天津办学校后,更加注重体育教育,将体育教育放在教学方针之首,主张在校学生每天下午四点之后要到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南开大学创办以来,规定学生要修满相应的体育学分才准予毕业。

——摘编自谢腾辉、闫涛《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三   中国奥委会已决定派团参加今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这是新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全面参加奥运会,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今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同1932年我国历史第一次参加的第十届奥运会同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时隔五十二年,两渡重洋,令人感到格外有意义。

——《人民日报》1984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伯苓的体育主张并分析其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参加并举办奥运会的意义。
8 . 民族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及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材料三 清朝眈(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摘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处理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待边疆各族的策略并归纳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2022-01-19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