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18 道试题
1 . 如图为我国2007~2015年农村常住人口与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图,左列为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用地面积,下列为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用地面积。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城乡差别日渐缩小B.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C.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024-04-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2 . 工业文明的崛起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也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了强烈冲击。

材料一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矧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通商口岸。电视剧《霍元甲》就表现了祖籍天津静海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在上海租界开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

材料三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变化趋势?
(2)根据所学知识,仿照例子,将下表补充完整。(各两项)

(3)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新式婚礼较旧式婚礼的进步之处。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3-1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表

年份

进口量

出口量

出(+)入(-)超量

1876—1880年

152.2

26.0

-126.2

1881—1885年

169.2

40.4

-128.8

1886—1890年

137.6

224.5

-86.9

1891—1895年

71.7

616.7

-545.0

上表是1876—1895年我国棉花进出口及出入超量(单位:千关担)统计表。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经济侵略加深B.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
C.传统手工业的破产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024-02-1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下图为战国七雄人才吸引力变化趋势图。导致吸引力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经济发展的水平B.选官制度的革新
C.社会变革的深度D.地理位置的优劣
2024-02-0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石

年份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
粮食产量111.6122.1175.4152.6145.6148.4181.2181.7
增长指数100109.4157.2136.7130.5133.0162.4162.8

——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43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各根据地以“组织起来”为口号,大力发展合作制经济,使合作制成为根据地的主要经济形式。陕甘宁边区政府也力图通过合作制,开展生产,发展经济,解决边区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从合作制经济视阀对陕甘宁边区盐业的生产和运输进行研究,可了解边区盐业是怎样被“组识起来”的,以及合作组织在盐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效果。合作组织和盐业发展二者之间调适和融合的动态过程,亦是边区盐业经济从“个体”走向“集体”的过程。

——摘编自胡杨《陕甘宁边区盐业发展中的合作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盐业合作实践的历史作用。
2024-01-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下面为1851年至1873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图。下列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     

注:1853年厘金制度建立,由地方政府在水陆要道设关卡对来往货物征收一定的货物税
A.折射出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B.旨在增强地方政府的能动性
C.瓦解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基础D.促进了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
2024-02-0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他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是在列强强大的武力逼迫下被迫实行的。一个自视为“天朝上国”、拥有众多藩属国的泱泱大国,在遇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后,被迫放弃天朝尊严,俯就于西方现代化的大潮之中。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既是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制政体的转变,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形象的转变……国际社会也逐渐认可了中国的存在,如:1920年初,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有利形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顾维钧被推选为国际联盟理事会理事长,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材料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面对的是共和国初建、美苏“冷战”激烈进行、新中国尚属孤立的复杂国际局面,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以及融入国际社会变得更加迫切,这是艰难局势造就的新中国外交使命……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使命变得更加明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定性了中国外交注重国内发展和促进国际和平的外交使命,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对这一使命最好的实践。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民族复兴于是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使命。

——摘编自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体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外交使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4-02-0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下图所示为1978—1997年我国三大类企业产值比重变化趋势。这一变化反映出(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B.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冲击
C.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D.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024-01-3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下表为中国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所示变化趋势表明我国(     
年份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差额
2001263.4457.4-194
2003384.1727.6-343.5
2005490.41477.1-986.7
2007615.12430.9-1815.8
2009631.12898-2266.9
2010816.94338.5-3521.6
注:初级产品,指未经加工的或粗加工的原料或农产品,包括粮食、能源和矿产等。
A.开始主导国际原料市场B.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C.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D.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2024-01-2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认为“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种变化反映了(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