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 道试题
1 . 北魏时期《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当时流行的歌谣也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以上诗作、歌谣可用于研究(     
A.北魏灭亡的原因B.北魏诗歌的演变
C.迁都洛阳的背景D.唐诗兴起的渊源
2023-02-1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图为一幅《CHINA要被撕碎了》的历史漫画。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A.鸦片战争的影响B.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目的D.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4920日下午555分,我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资料组的工作人。员,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许崇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有投票箱,也有监票人,并不像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举手投票。当宣布完对宪法的表决结果:投票数1197张,同意票1197张,大家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我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这位研究宪法50多年的学者说:“制定宪法是一国大事。”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宪工作,带头起草宪法的条文。从高级干部扩展到全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全民讨论进行了3个月,参加讨论的人有1亿5千多万,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

许崇德说:“我能理解那个时代老百姓参与宪法讨论的热情。在前清、北洋军阀时期,还有蒋介石时代,统治者自娱自乐的立宪把戏,中国老百姓看多了。1954年,百姓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责任感,来参与制定一部真正人民自己的宪法,怎么能不激动?”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中国百年宪政之路回顾:从君主立宪到人民宪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并说明许崇德“激动”的原因。
2021-02-0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至明代中晚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成为不少自由文人追逐的目标。儒士们也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的趣味。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强烈的娱乐精神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追求,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明代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从而使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以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为主要创作者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边吴丽《明代儒士创作戏曲现象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及戏曲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5 .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
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赋税制度的变化,诗人白居易写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百姓)……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2024-01-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孙中山曾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我只好抓住他。”这段话的背景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后B.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
C.中日签订“二十一条”D.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8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五年计划和规划为顶层设计,引领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表 (部分)

时期背景主要任务实施效果
“一五”计划
(1953-1957)
资本主义阵营孤立制
裁中国;国民经济恢复
与初步发展
?经济增长超额完成
“八五”计划
(1991-1995)
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
成就并进一步推进
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
去,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国民经济迅 速发
展, 人民生活水平
大大提高
“十五”计划
(2001-2005)
中国经济与国际逐步
接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
经济快速发展

——摘编自马秀贞《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推进》和胡鞍钢《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实践》


(1)材料中“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八五” “十五”计划期间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C.解放战争即将胜利D.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024-01-11更新 | 198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齐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与这些民族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这一进程反映出(     
A.民族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弭B.边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的管理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深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