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统一南方后,于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以后,宋朝政府又在杭州、明州设置市舶司,它们与广州市舶司合称三司。《元丰市舶法》的颁布更加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商人往来频繁,商品交易量大增,市舶收入随之增加。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庭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时人概括这种变化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中外历史纲要》(上)


(2)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出现这一变化?

材料三   宋朝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中外历史纲要》(上)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社会与前代比的又一变化是什么?为什么出现这一变化?
2022-12-0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段测历史试题
2 .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同义)也。”“夫仁谊(同义)礼知(同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48

材料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材料五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结》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其地位。
(3)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三和四,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五,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20世纪世界的一件大事。英国查尔斯王子在当天的日记中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这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东方的一次完结性的事件。但对于中国而言,这为整个民族恢复自信和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于香港而言,这一时刻标志着香港历史新纪元的开始,是新的政治身份与宪制秩序的奠基。

——摘编自田飞龙《“一国两制”的渊源、制度与文明内涵—以香港实践为例》

材料二   在“一国两制”实践中、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接口”日益增多、与内地在贸易链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方面不断深化,人、财、物全产业要素跨境流动变得更加通畅、便捷,让港澳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航空、创新科研、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核心优势得以持续保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为国家构建海内外经济合作高质量发展发挥着桥头堡作用。

——摘编自常柏《“一国两制”伟大实践迈向新起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国两制”的内涵并概述香港回归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在港澳实践“一国两制”的措施及其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C.解放战争即将胜利D.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024-01-11更新 | 198次组卷 | 19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与这些民族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这一进程反映出(     
A.民族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弭B.边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的管理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深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理欲观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先秦孟子提倡寡欲,用道义来限制人们的私欲;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社会纲常日渐败坏,使得朱熹推出了一套新的理欲观。其中,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而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朱熹肯定了人之合理的欲望,认为人性本善,但因受利所蒙蔽,违反恻隐之心,以致违背天理,而过度的欲望使是人心之病害,是需要去除的,以恢复本然的合理的状态。

——摘编自马毓璘《试析朱熹的理欲观》

材料二李贽曾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说的“私”是指百姓的自然之欲,并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这种物欲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是人人皆俱的自然属性,正求“富贵利达”是人的普遍本性。私欲正体现了人的真性情,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私欲才能顺应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潭兵《两种理欲观的时峙—王夫之批判李资的根源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欲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理欲观与朱熹理欲观的不同,并谈谈你对李贽理欲观的认识。
7 . 据《粤海关志》载,19世纪60年代以前,广东省内的蔗糖大部分汇聚于广州出口或转往内地。之后,粤东的糖不再经广州而是汇集于汕头出口外国或内地,汕头成为与广州并存的两大糖业销售中心。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广州丧失外贸中心地位B.东南沿海民族工业的兴起
C.西方对蔗糖的需求增长D.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8 . “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回念旧时人,潜然泪沾袖。”这首诗发表的背景是
A.日本法西斯开始大规模侵华B.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2021-01-2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通商口岸50里内的常关划归被列强控制的洋关兼管,由其代征常关税。该举措的背景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马关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D.中俄《改订条约》的签订
10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2020-05-12更新 | 978次组卷 | 114卷引用:2014-2015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