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浙江湖州已经“公私仰给,唯蚕务是赖”“湖扩已半为桑田”;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隆庆初年,明朝政府部分开放“海禁”;万历二十二年,正式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明朝中后期,民间海外贸易一度活跃,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商品的流通范围,货币流通开始以白银为主。

材料三   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摘编自肖国华《李贽的“儒学情结”》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理”的认识,并说明产生这一认识的经济和思想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2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019-02-23更新 | 594次组卷 | 31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千年,至 20世纪初被宣布废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唐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宋正式确立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宋至明清,防弊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百度百科

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023-12-0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   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个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能容许它聚集的财富已经到达最高程度。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经济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4-01-0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军机处内景

材料二: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的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1)图一反映了秦代开创了什么政治制度?
(2)图二政治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指出图四中机构设立的影响。
(3)与图2相比,图3所示是统治阶级内部哪一矛盾激化的反映?并说明这一矛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演变的趋势。
(4)根据材料二归纳军机处的主要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两宋时期的社会与经济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动,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概述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动。
2020-01-17更新 | 576次组卷 | 17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减租减息、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土地流转
D.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01-20更新 | 617次组卷 | 16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的思想理论在不同时期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内容是哪一革命政党的纲领?这一纲领后来被孙中山阐释为什么主义?

材料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节选自人民版教材

(2)材料二阐述的是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理论内容,这条革命道路通俗的表述是什么?依据材料归纳出这条革命道路的三个基本内容。

材料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节选自人民教育版教材

(3)材料三表述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通常又称为什么?这一理论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2020-02-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普通高中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②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③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A.中华民族的奋起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晚清政府的改革
D.近代的民主革命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重大史事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860 年洋务运动开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 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900 年
1901年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诸多措施影响广泛而深入
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 年
1915 年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将表中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并指出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史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