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鞠(审问)其事。本立宣赦示祎之,帏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观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中康(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挨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中国现行之政治,可以数语赅括之曰: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其身为民牧者,操有审判之全权,人民身受冤抑,无所吁诉,且官场一语等于法律,上下相蒙相结,有利则各饱其私囊,有害则各委其责任。婪索之风已成习惯,官以财得,政以贿成。间有一二被政府惩治或斥革者,皆其不善自谋者也。然经一番之惩治或斥革,而其弊害乃逾甚。……夫满政府既借苞苴(bāo jū,指包装鱼肉等用的草袋,引申为馈赠的礼物)科敛(摊派聚敛)、卖官鬻爵以自存,则正如粪土之壤,其存愈久而其秽愈甚;彼人民怨望之潮,又何怪其潜滋而暗长乎!

(备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清政府悬赏通缉。18969月,孙中山抵达伦敦,被清政府特务缉捕,囚于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后得友人相助而获释。《伦敦蒙难记》是孙中山对这一经历的英文记述,1897年在英国印行,后译成俄、日、中等国文字。)

——孙中山:《伦敦蒙难记》,《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6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831日),《孙中山全集》第1


(1)阅读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眼里清朝统治存在的问题,孙中山认为滋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2)面对材料一中清朝统治的问题及根源,材料二中孙中山开出了怎样的“药方”?指出这一“药方”未达成的预期“药效”,并分析未达成“药效”的原因。
2023-04-0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的解决途径及其主要内容。
2023-02-18更新 | 118次组卷 | 6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管理皇帝家族事务
C.管理全国军务D.代表皇帝管理地方官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等他们收了之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从这里出来,沿着龙津桥往南走,就到了夜市一条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摘编自李基《北宋东京集市贸易活动——基于对<东京梦华录>的解读》

材料二   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东京梦华录》卷六至卷十依次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

——摘编自张莉曼《<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女性民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的经济生活景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女性民俗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处。
2022-09-07更新 | 898次组卷 | 2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 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到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并于元朔五年(前124年)在长安设立太学。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隋炀帝是中国科举制的创始人,他认为由刺史荐举多弊端,于是令士人自行报名,策试进士。唐代取士之类别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日乡贡,由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我们所谓的科举制,专指乡贡。乡贡每年举行一次,任何人均可投牒自进,设立的科目很多,诸如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自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开始由礼部主持乡贡考试。登科之后如欲为官,尚需经过吏部的释褐试,中试后方可任官。

——摘编自李定一《中华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选官制度的进步性。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21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柯尔斯基来到上海,与主持上海共产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建立了联系,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经过一系列筹备,19217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二   1935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议题概括为:一是军事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指出“左”倾错误领导人推行的单纯防御路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摘编自章建刚《浅谈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9 . 本着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则,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其中符合“一边倒”外交的是
A.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B.旗帜鲜明地坚定维护社会主义阵营
C.团结广大的亚非国家反对殖民主义D.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和特权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迫欧”的?革命派“旧邦新造”的意向指的是什么?
(2)根据上述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中“世界潮流”指的什么?图二中提出“革命尚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综合上述材料,中国近代救亡图存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