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中共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并说明其对改革开放的意义。
(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3-12-22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关于焚书坑儒,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焚诗书、坑术士”,认为秦始皇坑的是术士;孔安国在为《尚书》作序时记载“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认为秦始皇坑的是儒生。由此可见(       
A.只有一手史料才能弥合分歧B.历史记载需要考古发现印证
C.史料的运用要注意相互对照D.焚书坑儒真相根本无法认定

3 . 下图为载于《西安新获墓志集萃》一书的唐代《程袭墓志》。该墓志没有具体的住址、履历、子女亲属等记载。唐墓志多用楷书,此墓志中楷书、行书和篆书同时使用,其中的篆字多是从未见过的文字形体,记载年月时使用了武周时期通行的新字“日”。据此可知,该墓志(       

A.作为一手史料有极高的价值B.属于物质文化遗产
C.反映了武则天时的客观史实D.需进一步辨伪考证
2024-03-2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面所示为西夏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的两份户籍材料。它们作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       )
一户千叔讹吉二口
男一
大一讹吉
女一
大一妻子焦氏史导盛
(千叔讹吉为此户户主名,千叔是党项族性;其妻姓焦,是汉族)
一户卜显令二口
男一
大一显令
女一
大一妻子律移氏兄令
(卜显令为此户户为主,是汉族,其妻性律移,律移是党项族姓)
A.西夏的民族歧视政策B.党项民族的风俗习惯
C.宋夏两国疆域的变迁D.西夏内部的民族关系
5 . 如图所示为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此壁画讲述了汉武帝得到匈奴的祭天金人(佛陀塑像)后,因不知道金人的名号,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大夏国以求金人的名号的故事。这是时人借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所进行的附会。该作品(     
A.再现了汉代对外交往盛况B.是研究汉代历史的一手实物史料
C.可用于研究佛教传播的历史D.凸显了大唐开放包容的盛世气象
6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建兴九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由此可见(       
记述出处
五月,辛巳(司马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宣王(司马懿)还保营。[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唐]房玄龄等《晋书》
当宣(晋宣帝司马懿)、景(晋景帝司马师)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咸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历代厚诬,一朝如雪。[唐]刘知几《史通·直书》
A.作者的观点取决于史料选取B.史学家的身份和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
C.成书越晚的史书客观性越强D.后世无法通过历史文献揭示历史真相
2023-07-1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藩属国朝鲜发生了一次政权更替。以下为相关记载。对以下史料的认识,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朝鲜国王李珲为其侄李倧所篡,乃借称彼国王太妃顺臣民之心,以废昏立明。《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四月条
李珲原以前王李昖次子得立,素称仁柔。李倧其亲侄也……在李珲左右用事……入春,因见李珲有疾,遂令心腹陪臣建议将平山节度使李贵教练兵马五百人调赴王京防御,又密约继祖母王大妃于三月
初九日于宫中举火为号,李倧……领兵入宫,绑缚李珲投烈焰中,……李倧遂即王位。
(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
(天启)三年四月,国人废珲而立其侄绫阳君(倧)。(清)《明史》
A.《明熹宗实录》《明史》作为史料,反映了其政治立场
B.《石隐园藏稿》细节描写较多,还原了历史真相
C.《明熹宗实录》成书较早,所以可信度最高
D.清《明史》作为官方正史,其解读最具有权威性
2023-08-30更新 | 50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体时间。学者邵维正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证出大会开幕于1921年7月23日。由此可见(       
A.个人回忆的史料价值不高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C.探寻历史真相需多元互证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红军长征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然而海内外诸多教科书对红军长征的评价、结束的时间、遵义会议的参加者以及领导成员的变动等方面的叙述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反映了(       
A.教科书无法体现历史真实B.历史叙述受多种因素影响
C.红军长征真相无法被探知D.史料真伪会决定历史书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是有关《诗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观点,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学者观点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去其重,取三百五篇。此说多为后人所赞同,如班固等人
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从经传所引诸诗看.存者多而亡佚者少,不容孔子十去其九
朱熹、叶适认为孔子只是刊定而已,谈不上删与不删
现代学者司马迁生当西汉初.所见材料多,删诗与否,亦有不同说法,但他取三千之说,必有依据
A.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
B.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
C.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D.《诗经》由不同时代学者搜集和整理而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