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籍贯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江苏浙江广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
17515410877346312

①地理上的方便
②近代沿海一带开放较早,人们观念相对先进
③沿海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
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救国精神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19-11-1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一模历史试题
2 . 据资料统计,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96.3%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91.7%的手工业从业人员加入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实现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C.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已经在我国实现了基本的成功
D.资本主义工商业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2019-11-0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6年高三5月质量监控(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格致考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是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倡议发起,经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伟烈亚力、中国算学家徐寿、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等筹备而建立起来的,李鸿章为此捐白银一千余两,并亲自题写匾额。格致书院虽以传统“书院”一词为名,可与旧式书院毫无相象之处。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专门研习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的新型学校,并且兼有科学协会、图书馆、博物馆等多种文教功能,拥有当时中国境内最优秀的中外籍自然科学教师。格致书院教学采用分班分科讲授,教学内容只讲自然科学知识,不涉及基督教教义,也不讲儒家典籍。

材料二   所谓考课原指旧式书院每年按季进行的诗赋时文考试。书院山长(负责人)王韬以旧瓶装新酒,于1886年倡议格致书院每年亦举办四季考课(最初每年四次,后增加特课两次,每年共为六次),专门讨论西学新知识和现实新问题。王韬和傅兰雅对格致书院考课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专门聘请懂得科学与时务的官员命题、阅卷。

据王尔敏先生所制《上海格致书院特课季课命题官绅名表》统计,从1886年到1893年参加命题的共有17位,他们是:布政使邵友濂、宁绍台道薛福成、盐运使周馥、浙江按察使龚照瑗、登莱青道盛宣怀、浙江布政使许应鑅、天津兵备道胡燏棻、北洋大臣李鸿章、宁绍台道吴引孙、南洋大臣曾国荃、格致书院董事傅兰雅(英)署两江总督沈秉成、苏淞太道聂缉椝、南洋大臣刘坤一、江海关税务司裴式模(英)登莱青道李正荣、招商局总办郑观应,其中李鸿章竟命题15道。

评奖方面,将一、二、三等奖命名为超等、特等、一等,在超等中又分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获奖者的姓名刊登在中文报刊上。于是,“四方风动,群彦云起”。全国各地前来参加考课的不计其数,其中也有举人、贡生。

材料三   从1886年至1893年,格致书院所出季课、特课题目共有77道,其中格致类或科学知识类有22道,富强治术类25道,人才类4道,教育类4道,国际局势类3道,边防类6道,语文类2道,社会救济类2道,其他类5道。

附:格致考课的部分题目:

“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李鸿章)“禁止有约关系国来往,是否违反公法?”(李鸿章)

“化学原质名称中译问题”(李鸿章)“中印茶叶国际市场竞争问题”(李鸿章)

“中国创设海军”议(薛福成)“中国如何取法西方兴办学校?”(郑观应)

“中国能开议院否?”(郑观应)“中国如何效法西方振兴商务?”(郑观应)

“水稻品种问题”议(刘坤一)“如何有效禁止鸦片?”(吴引孙)

“炼铁、纺织问题”议(盛宣怀)“卢汉铁路的取道及建造问题”(盛宣怀)

材料四   1886—1893年上海格致书院考课优胜者表

籍贯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福建安徽直隶河南山东不详
人数3711362511119
备注在上述86名优胜者中,举人3人,贡生43人,生员16人,监生3人,其他7人,14人身份不详。

——以上材料摘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王尔敏《上海格致书院志略》等


(1)综合材料二、三,看看命题者的身份有何不同?他们的关注点有何差异?
(2)为什么格致书院的考课能够举办得如此成功,以至“四方风动,群彦兴起”?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格致考课?(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11-0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除去历代人口数量变化以及各朝代历时长短的因素之外,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开始剧增最直接的原因是: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科考制度的影响
D.思想控制的强化
5 . 据国民政府中央研究所对22省农户的调查统计:1933年全家离村的农家共有1920746户,占报告各县总户数的8.9%。到1935年,举家外迁的已达59.1%。导致该时期农户举家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乡村B.境内战乱不断,农户背井离乡
C.改定新约成功,中国收回租借D.日本全面侵华,农户迁入后方
2020-05-1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6 . 下列数据中,最能说明“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论断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不足1%B.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
C.公有制经济由21.3%上升到92.2%D.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
7 .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2019-01-30更新 | 3442次组卷 | 78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4届高三1月调研(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8 .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19-01-30更新 | 1631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9 . 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时 间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产业工人约10万人约60万人约200万人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D.五四运动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1933年《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中国17个省市的纺织资本在工业资本总额中的比重为12.5%,总产值为15.9%,工厂数量为39.5%,工人数为61.8%。由此可知,当时
A.纺织工业技术最为先进
B.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C.传统纺织业已完全崩溃
D.遏制了西方的商品倾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