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62 道试题
1 . 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重新考虑革命道路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C.支持工农武装道路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济源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因此“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阴阳。此之谓能配天”。认为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天通过谴告,有步骤地管理人类社会。这说明董仲舒(     
A.把人格的天和王道政治相结合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D.把仁义与法制融合用于政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两篇“雄文”都(     
A.成为新时期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B.体现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D.直接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38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励德双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1902年,康有为在《辩革命书》中指出,满族或蒙古族“皆吾同种”;梁启超提倡要摒弃狭隘的民族复仇主义,并首创“中华民族”一词。这(     
A.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开展B.意在抨击同盟会的反清革命主张
C.表明当前已不再聚焦于满汉矛盾D.体现了对多民族现代国家的追求
2024-05-0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5 . 1880年初,清廷再起武力收回伊犁的呼声。3月,李鸿章上《请拨海防经费折》,该折称:“西北一有催求,羽檄立至”,而建立海军“终因款不应手,多成画饼”。这反映出(     
A.部分士人具有成熟的边疆观念B.政治体制制约洋务运动的进程
C.清廷财政危机阻断了海防发展D.重塞防轻海防的传统观念存续
2024-05-0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禹州是清代河南著名的药材市场,华北三大药市之一。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寓居禹州的各地药商推出代表,共同议定经营章程,建立十三帮会馆。这反映了(     
A.工商业市镇开始出现B.商帮主导了商业秩序
C.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024-05-0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考古学家将河南省洛阳市苏羊遗址出土的遗物按照器形、纹饰、质地等特征分为三期:第一期属于仰韶文化;第二期属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第三期属于龙山文化。据此可知(     
A.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而统一
C.南北文化间存在交流与碰撞D.中国社会已进入文明时代
2024-05-0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是西晋怀帝永嘉年间汉人南迁示意图。据此推知,这次汉人南迁(       

A.源于土地兼并的加剧B.影响了经济和文化格局
C.导致了国家分裂动荡D.形成区域人口平衡局面
9 . 宋被元灭后,相当的南方士人或以“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或以“士人若不至京师,便不足以昌行其道”为由北上仕元。而明清鼎革之际,殉明士大夫就达3800多人,而选择自我放逐的明遗民为数更众。这种变化表明(     
A.元朝民族政策较为宽松B.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逐渐增强
C.明清士人的道德更高尚D.官方哲学不断被拔高并走向僵化
2024-05-0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六)-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指出“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李大钊认为“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这说明他们(     
A.极力主张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混淆了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
C.纠正了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认识到了文学革命的政治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