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据1953年普查统计,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据此,我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
2 . 1978、l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上图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各类经济数据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B.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3 . 如表记载了我国1961年提高农业收购价格的基本情况。此外,国家还对棉花等经济作物实行奖励政策。
新中国1961年农业收购加价统计
种类粮食油料生猪禽蛋
提价幅度20%13%26%37%

以上信息表明我国
A.“大跃进”取得成功B.正在调整国民经济
C.轻工业发展十分迅速D.统购统销成效显著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出一源。……如为君须仁, 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清朝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对历代正史中受儒家伦理熏陶而累世同居的、并受政府褒奖的孝义之家的代表人物进行统计,以宋朝的人数最多。(转引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P.166)宋代士绅阶层人数增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把上层人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广泛地传递到了民众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刺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实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材料一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宋朝是怎样推动理学思想逐步深入到古代中国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
(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说的是科举制,这一制度创立于隋唐,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曾有人对唐朝进士出身情况做出了如下统计,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依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兼顾寒素、小姓,扩大选拔范围
C.沿袭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
D.杜绝了世代公卿、门阀恩荫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一些历史学家做过统计,北宋能入《宋史》的官员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政权
A.官员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B.加强了对士大夫的思想控制
C.统治基础得以进一步扩大D.实现了选官制度的公平公正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   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

材料三   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更大幅度地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
9 . 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并驾齐驱
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6位两宋121位
西汉47位4位
182位0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提高行政效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