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据下图可推知(     
A.时局变化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工业萧条
C.民族工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棉纺织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2024-03-15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4年,中国邀请美国总统里根访华。中美关系进一步改善:1989年,中苏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也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     
A.基于国际局势的变化B.服务于国家新的发展战略
C.源于强大的物质力量D.打破了西方国家外交孤立
2024-02-26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魏晋阮籍在《乐论》云:“乐者,使人精神平和,天地交泰,远物来集,可乐也。”嵇康《琴赋》中也说:“(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这反映了魏晋士人(     
A.对玄理哲思的热衷B.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C.审美趣味非常高雅D.纵情流连山水之间
2024-02-2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 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抗战期间,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他指出,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他指出,运动战、游击战是主要的战争形式,要根据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他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论持久战》等

材料二 基于中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国民党认为,持久战战略分为防御和反攻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应着重于防守,依靠现有军队,多线设防,“固守阵地”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拖延战争,以待国际列强的干涉,这是“抗倭胜利唯一要诀”;第二期则采取决然进攻态势。

——摘编自尹艳辉、栾雪飞《试析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持久战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抗战战略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评析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战略主张。
2024-02-23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5 .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耆英等以为通过进一步与英国“交涉”便可换取所谓“万年和好”,于是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等附件。同时,认为给予英法美等“片面最惠国待遇”,就可坐收“以夷制夷之利”。这说明(     
A.近代国家外交理念转型B.不平等条约签订影响深远
C.列强侵略进一步的加强D.思想认识关乎国家的利益
2024-02-23更新 | 121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6 . 乾隆年间,全国人口已达3亿,为解决粮食问题,乾隆下令嘉奖对农业有贡献的人。陆耀是其中之一,他在《甘薯录》中记述:“蔓延极速⋯⋯每亩可得数千斛,胜种五谷几倍⋯⋯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一至成熟,终岁足食。”材料反映出甘薯的种植(     
A.提高了粮食产量B.丰富了食品的种类
C.缓解了人地矛盾D.加速贫瘠地区开发
2024-02-23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7 . 清统治者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设立有别于内地的将军体制,并禁止关内汉人前往开发。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为东北三省最高长官,并在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设巡抚,取代将军体制,逐步废除了旗民分治政策。这一变革(     
A.推动晚清的制度改革B.解决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C.促进了边疆民族交融D.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
2023-04-09更新 | 326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图为东汉画像石刻画的春秋时期孔子率弟子问礼于老子的情景。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并把大雁作为见面礼送给老子;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此图反映了(     
A.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的确立B.儒学与道教相互借鉴
C.艺术创作对时代精神的彰显D.崇尚礼仪的文人意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1901年清政府实行了“新政”。兴学堂、育人才是新政的核心内容。改书院为学堂,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广遣留学,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中国学子涌向日本,形成留日高潮。留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新学制的诞生。1902年清政府颁布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虽未实行,却是中国建立新学制的噶失。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正式建立。1905年清政府在各方压力之下,废除了科举制度,封建旧教育在形式上彻底瓦解。待之而起的近代教育日趋完善。1905年中央设立学部,在地方设提学使司和劝学所等,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整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1906年学部颁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教育宗旨,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有政府命令颁布的教育方针。清末教育初步完成了由古典向近代化的转型,但清末教育改革的研究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摘编自刘建华(清末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教育改革。
2022-04-07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书》中已有关于度量衡的记载:关石禾钧,王府则有。石和钧是度量衡单位,西周设置了掌管度量衡的各级官吏,共同的任务是保证诸侯国度量衡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诸侯国之间的度量衡存在着较大差异,商鞅变法统一了秦国的度量衡标准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度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宋元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已进入褒退时期,为了需要,明朝政府在近二百年间共颁布有关度量衡法令十七次。清朝度量衡管理制度大体沿袭明朝遗制。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度量衡制度演变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度量衡的统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1-09-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16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