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

时间民主发生次数
18361845246
18461855933
185618652332
18651875909
18761885385
18861895314
18961911635

——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先”“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
2 .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携杨贵妃逃往成都,途中发生兵变。下表是史料对于杨贵妃最后归宿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出处

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勒(勒:长袜)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

(唐)李肇《唐国史补》

无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唐)白居易《长恨歌》
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瘗:掩埋)于驿西道侧。(五代)刘昫等《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人视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举例说明材料中参考了哪些类型的史料?
(2)结合史实评析材料中关于杨贵妃最后归宿的两种观点。
2023-07-2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中国近代若干人物的思想主张

时间人物
主张
19 世纪40年代魏源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9 世纪60年代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皆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19 世纪 90 年代
梁启超非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
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0 世纪初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从表中任意选取一个人物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氏之覆灭,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孙中山《袁太平天国》

材料二“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1)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并表明态度,结合史实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可以赞成、反对、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关于辛亥革命,后人评说不断,有人认为它成功了,有人认为它失败了,对此你怎么看?
2023-06-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从黄河流域的一个原始部落,步步通过融合、扩张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中华帝国,地缘环境在国家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地缘安全战略布局上,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

——摘编自赵莎莎《中国地缘环境新态势及其战略选择》

材料二   康熙帝圣谕: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清朝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即努尔哈赤)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对古代中原王朝“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予以阐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的“守国之道”。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时期的酷吏现象

酷吏一般指严酷苛暴的官吏,表4是《史记》和《汉书》中所载西汉时期部分酷吏的情况。

姓名时代曾任主要官职人生结局
侯封高后
被诛
晁错景帝御史大夫被诛
郅都景帝济南太守、中尉、雁门太守因逼死临江王而被窦太后诛杀
宁成景帝、武帝济南都尉、中尉、内史被义纵所诛
周阳由景帝、武帝郡守、河东都尉弃市被诛
赵禹武帝御史、太中大夫、中尉、少府以寿卒于家
张汤武帝御史、太中大夫、廷尉自杀
义纵武帝长安令、河内都尉、定襄太守弃市被诛
王温舒武帝御史、河内太守、廷尉自杀
尹齐武帝关内都尉、中尉病死
杨仆武帝御史病死
减宣武帝御史自杀
杜周武帝御史、廷尉、御史大夫未知
田广明武帝、昭帝河南都尉、淮阳太守、御史大夫自杀
田延年昭帝、宣帝河东太守、大司农自杀
严延年宣帝平陵令、涿郡太守、河南太守弃市被诛
尹赏成帝频阳令、郑令、长安令病死

——摘编自王颖《酷吏与汉代政治》

评析西汉时期的酷吏现象。
2023-07-1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总的说来,唐代在经济制度领域重平等、轻效率......而宋代恰好相反,在经济领域重效率、 轻平等。所谓重效率,主要指结果是否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或完成更多的设定目标,即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但是,这种在高度中央集权制和官僚制度之下的平等,自身就隐含着矛盾与衰落的根源。它使宋代的官僚政治成为社会进一步变革的阻力,从而使宋王朝未能出现历史性的社会与经济突破,社会的发展逐渐停滞,中国古代社会终究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摘编自谢元鲁 《论唐宋社会变迁中平等和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 ,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 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 “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 “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 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唐代前期经济领域“重平等”与宋代“重效率”的具体体现,并概括宋代“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变迁,并简要评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的士人阶层,在当时道术为天下裂的时代,面对现实社会,尤其是对百姓疾苦的深切体会,极力倡导仁政思想,尤其关注,倡导与民同乐”“保民而王。他抱着苟不至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的价值追求,自信地认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并积极奔走各诸侯国,以践行自己的济世志趣……“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的济世志趣顺应了当时社会知识群体的价值追求和政治需求,而在当时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的社会,孟子却倡导唐、虞、三代之德,他的这种主张又未能解决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

——改编自张炜芳《孟子高昂的济世追求》

材料二   黄宗羲在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变法救世”的具体措施。

主张

措施

置相权以分君权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也,分身之君也。
设学校以监视朝政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实行仁政,降低税率,减轻民众负担授田于民,以什一为则,未授之田,而二十一为则。

——改编自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济世思想”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黄宗羲的“变法救世”主张及措施。
2023-07-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博望通西域之役,其功在汉种者有三:(一)杀匈奴猾夏之势:……张博望首倡通月氏结乌孙之议,卒以断匈奴右臂……及孝武末世,遂至匈奴远遁……自今以往,如有能继博望之精神以对于外种者乎,则世界之历史,安见为阿利安种人(注:白人)所专有也!(二)开欧亚交通之机:……盖中国希腊两文明种之相接近实起于是,是黄种人与阿利安种交通之起源也。……而沟而通之者,实始博望,博望实世界史开幕一大伟人也。(三)完中国一统之业:……遂开滇池,达交趾,卒使数千年为国屏藩。虽其事不专成于博望,而创始之功,实博望尸(注:掌握)之。

——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1902


(1)根据材料,归纳张骞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依据材料及结合所学评析梁启超观点。
2023-06-2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3年7月,在知识分子中颇负盛名的《申报月刊》组织了一次题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笔谈会。从参加者的言论看,这个笔谈会实际上是针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中国现代化之影响”这一主题而举办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期载有7篇文章,以对苏联计划经济的态度为标准来划分,赞成的有4篇,模棱两可的有2篇,反对的只有1篇。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唐庆增等人,反对中国仿效苏联采行计划经济,其原因主要有:苏联自己发布的统计数字,“不尽可靠”;“中国国情特殊,幅员既广,人口又多,若仿苏俄之先例,试行国家大托辣斯,姑无论此若大之资本无从筹划,即筹得后,将如何管理乎”?他们从人性恶的观念出发,认为只有私有制才符合人性,有利于生产。赞成者则反复强调两点:第一,以计划经济为特色的社会主义促使经济协调,“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之下,生产与分配才有合理的处置。现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遭遇的严重经济恐慌,大部是由于生产与分配方法不合理的缘故”。第二,以计划经济为特色的社会主义符合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之高度发展的经济形态”,因为它“不是以生产关系支配人类,而是由人类自己来支配生产关系”。

——改编自黄岭峻《30-4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计划经济”思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是否实行计划经济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3-10-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