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中的旗袍变革

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

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张成义、李群英《中国旗袍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演变及其文化传承》

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今日中国之现状,实如驾一扁舟,初离海岸线,而放于中流,即俗语所谓两头不到岸之时也。语其大者,则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上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过渡时代也。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1901年)

(1)据材料,归纳“过渡时代”的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的“过渡时代论”思想。
2024-05-31更新 | 23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两校学情调研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材料可推知《九章算术》(     
A.阐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B.聚焦商品交换活动的需要
C.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D.总结国家基层治理的经验
2024-05-3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宣传画中的女性形象

以“时代与女性形象的塑造”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1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洪武十五年二月,朱元璋“谕水西、乌撒、乌蒙、东川、芒部、沾益诸酋长‘今遣人置邮驿通云南,宜率土人随其疆界远迩,开筑道路,其广十丈’”;洪武二十四年六月,朱元璋又“遣官修治湖广至云南道路”,同年置“永宁至沾益州邮传四十八”。这表明在明朝(     
A.驿道开发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
B.西南地区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C.道路畅通是西南基层管理的根本保障
D.驿站管理是明朝开疆拓土的先决条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商代外服诸侯的“职”,如侯—“为王斥侯”、甸—“治田入谷”、男—“任王事”、卫—“为王捍卫”,诸称主要类于服事的“职”称。西周时期,在此类称呼的基础上形成“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等由内至外排列层次为王畿、诸夏、夷狄的制度。这一发展反映出西周(     
A.借助政治地理区划强化统治秩序B.继承了商遗留的原始部落政治色彩
C.有效拓展诸侯对周王的义务范畴D.形成了共同血缘关系的国家共同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世纪末,福州船政局建成大船坞,承接中外船舶的修理和订造军用、民用船舶;江南制造总局也采取局坞分家的措施,从专门建造海军舰船转向修造中外兵商轮船。这种改变(     
A.提高了洋务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B.标志着实业救国运动兴起
C.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中国航运局面D.导致清政府财政危机加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一面要求东南督抚遵守对列强宣战的上谕,“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响,力保疆土”; 一面又表示对其宣战是出于“万不得已的苦衷”,并敦促他们“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这反映出清政府(     
A.反侵略斗争的策略灵活B.面临严重中央集权危机
C.对战争正义性存在疑虑D.将外交权力下放到地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云:“成化以前世,无刻本时文,吾杭通判沈澄刊《京华日抄》一册,甚获重利。后闽省效之,渐至各省刊提学考卷也。”生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回忆,当时的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举时文已是“满目皆坊刻”。这些现象折射出(     
A.专制集权的强化B.印刷技术的提高
C.科举选官的完善D.世俗观念的盛行
2024-05-07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南宋《农书》记载,一是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二是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据此可知,此书(     
A.全面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B.标志传统农学完成根本性转变
C.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D.深受理学格物致知观念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