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建国初年,中国北方遭遇多年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相当普遍,同时土地高度集中,鲜卑军事贵族豪强成为北方土地上的大地主,农民(主要是汉族)在没有国家基层组织的保护下,成为豪强田地上的雇农,甚至沦为农奴,农奴的赋税都由豪强自行收取,通常,豪强的田税率是国家的两倍。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在汉人谏官李安世的建议下,开始下令全国实施均田制。规定:一对无头田的夫妻,男的授田40亩,女的授田20亩,如果有耕牛,可加授田30亩。如果所授之田的质量不佳,可以加倍实授。与此同时,孝文帝还着手打击豪强,强力没收和减少他们的土地,恢复汉民族的基层“三长制”,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所依托,有所保障。孝文帝的土地改革为北魏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梁盼《北魏的铁血“土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土地改革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政、立宪与革命,是清末三种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为了各自的政治目标而发动的政治运动。三个运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然而,历史不可能同时向三个方向发展。三种势力较量的结果,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国政治向近代化道路的迈进。历史的合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多样性不能化幼为单一的线条。

——摘编自李细耿《渐政、立究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予以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听。)
2021-10-28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菲律宾是率先响应美国并第一个向朝鲜战场派遣军队的亚洲国家。1946年,美军的“代理人”罗哈斯在菲律宾总统选举中获胜后,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朝鲜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共产党领导的胡克武装运动在农村地区逐步升级。菲律宾政府恐慌一旦韩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菲律宾也可能步其后尘,于是积极向美国靠拢。19518月,《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签订,标志着美菲同盟关系的正式建立。朝鲜战争期间,美国进一步扩充了在菲律宾的23个军事基地,大批军火和飞机源源不断运往菲律宾。菲与美等国家构成的联盟形成了抗衡苏联与中国的包围圈;美国通过菲律宾牵制中国南海与台湾,进一步插手远东事务。菲律宾既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也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一枚重要棋子。

——摘编自王秋怡《菲律宾为何积极参加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菲律宾响应美国积极参加朝鲜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菲律宾参加朝鲜战争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期,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列宁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抓住当时的时代特征并结合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积极探索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列宁创立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容。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列宁看来,俄国革命的唯一正确路径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可以为下一步向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创造最为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在他的指导下,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在1921年适时提出了从“直接过渡”转向“迂回过渡",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的策略。

——摘编自徐作辉、胡延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

材料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而这种广泛传播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列宁认为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政党不但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而且要支持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1922年,列宁的上述思想通过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传达给了中国共产党,受其影响中共二大明确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即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在中国不但推动了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联合阵线的建立,而且为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编自徐作辉、胡延凤《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影响》


问题:请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需结合苏俄苏联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进行论述,逻辑清晰,论述充分。)
2021-11-2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5 . 材料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连年征伐,开拓疆土,中央财政从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汉武帝进行货币改革。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令废除实行了35年之久的四铢“半两”钱,推行三铢钱。公元前118年,汉或帝废三铢线改铸五铢钱。改铸五株钱的主要目的是在市场上树立货币信誉,以稳定金融,使私铸者因无利可图而自动放弃私铸,从而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是,由于铸币权在地方诸侯各国手中,各地铸币的技术水平及铜矿的成分参差不齐,所铸钱币的差别很大。质量差的那国五镇,基本上都有偷工减料,使钱重达不到五铢的现象。为扭转“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的被动局面,汉武帝于公元前113年,进行第六次货币改革,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至此,汉王朝的货币制度才最终稳定下来,汉武帝五铢开创了739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

——摘编自《汉武帝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货币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货币改革的特点。
2022-04-19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对中国的六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国民党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中国人不敢出兵朝鲜
第三次误判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
第六次误判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摘编自刘明福《决策与信息——美国对华决策的六次误判》


根据材料,任选美国对华决策的一次误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合理.论证有力,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10-24更新 | 291次组卷 | 6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宋朝建立到仁宗时,全国兵额增加七八倍……军队大半来自招募。应募者要么是游手无籍之徒,要么是负罪亡命之辈。而且朝廷又往往因岁凶募饥民,遂使长大壮健者游惰,而留耕者胥老弱。如是久之,农村生产力日渐减削。且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虽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廪之终身,实际即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宋兵制以厢军伉健者升禁卫,然卫士入宿(厢军精锐到禁军报到),即不自持被(被褥)而使人持之,给粮不自荷(搬运)而扉人(雇人)荷之。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概括宋初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兵制实施的影响。
8 . 中国古代历史的断裂与延续

材料   一方面,维系“中国”这一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是经济,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互通有无,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固然长期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般的老百姓,都是编户齐民;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凭其知识和能力进入精英阶层的,这些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方言虽然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阻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可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延续。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9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妤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大一统的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上)》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再现,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代初期,皇权同样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进行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过董仲舒改造后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时期,汲取了少数民族政权因强悍暴虐、迷信武力统治而迅速灭亡的教训,吸收了儒家以德为政的思想,缓和社会矛盾,特别重视社会救助。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多次派人到灾区视察灾情,询问百姓疾苦,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还诏命“宜时访恤,以拯穷废”。孝文帝的这些社会救助措施确实缓解了人民疾苦,稳定了社会秩序,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后世君主的恤民思想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文涛《北魏孝文帝时代社会救助试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重视社会救助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