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94年,翁同龢在读到《新学伪经考》后,在日记中评论康有为说:“真说经家一野狐也”。赞同变法的大臣孙家鼐读了《孔子改制考》之后,也忧心忡忡,“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是导天下于乱也”。这说明(     
A.变法冲击了儒学的地位B.维新思想冲击晚清统治基础
C.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D.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
2023-10-18更新 | 61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平许济洛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土地革命开始时,各根据地实行“土地公有(苏维埃政府所有)、农民使用”的原则,禁止土地买卖。1930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的原则,“不禁止土地买卖和在苏维埃法律内的租佃制度。”这一调整(     
A.推动革命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有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2023-10-17更新 | 253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06年,孙中山演讲说,欧美各国“文明进步”却引起“社会革命”,“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据此可知,孙中山(     
A.明确提出了反帝救国思想B.倡导实行民生主义
C.克服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D.主张摒弃西方制度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南京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人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

材料二 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材料三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四 20世纪初,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国民党和中共都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而诞生的革命政党。当时,中国社会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欲从广东北伐,实现国家统一,却陷入了内部分裂、组织涣散的状态。当时,苏联基于其地缘政治利益,愿意支援中国革命。1922年8月,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让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以俄为师,进行改组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共全体党员加入了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国内各党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人赴西安,促使事件和平解决,并向蒋介石提出联共抗日等多项条件。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随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摘编自王也扬《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

主题二 日军的侵略暴行

材料五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据(日)扶桑版《新历史教科书》

材料六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桥东宛平县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中日双方正在交涉期间,日军于次日凌晨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挑起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材料七 下图是日本部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采用的一幅日本军人1937年12月在南京背中国老大娘回家的照片。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抗日救亡运动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共两党政策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4)根据材料五、六,指出两则材料对“卢沟桥事变”叙述的不同之处,并据此概括影响历史叙述的主要因素。
(5)根据材料七,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年日军拍摄这幅照片的意图。谈谈你对日本部分中小学教科书采用这幅照片的看法。
(6)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促使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因素。
(7)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3-10-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2·纲要上第22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5 . 关于丁汝昌在黄海湾战中负伤的原因,史料有不同的记载(见下表所示)。有学生依据表中史料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记载史料来源
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舰桥)督战,为倭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烧,虽经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颈项皆被烧伤丁汝昌向李鸿章递交的海战报告
“立于飞桥之前方者为提督……彼等不能在此久立,因桥非稳固之建筑。桥下之大炮开火时,桥将毁碎。”“盖刘(步蟾)已令发炮”,而丁等正“立于飞桥,正在炮上之部分也”,舰桥塌落,“丁提督则堕压创甚”发表于1929年的定远号参战人员英国人泰莱的回忆录《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
A.史料本身是复杂的,必须加以审慎甄别与实地考证
B.丁汝昌意在渲染个人的抗敌精神,其报告不足为信
C.泰莱回忆录的发表晚于丁汝昌的海战报告,其可信度相对较低
D.史料出入较大,均不能作为研究丁汝昌负伤问题的第一手史料
2023-10-15更新 | 286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民经济计划就总体来说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有弹性的”,“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此项决定(     
A.利于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B.明确了市场调节的基础性地位
C.开启了所有制结构的合理调整D.推动农业生产责任制全面铺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78年,农村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到1987年,乡镇企业中二、三产业合计增加到4854亿元,这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04%,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这一变化反映出(     
A.农业过剩劳力逐渐向城市转移B.私有经济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C.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日趋增强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效果显著
2023-10-14更新 | 18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公布。其中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大纲的颁布施行(     
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的统治B.促成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到来
C.改变了解放区农村的社会面貌D.完成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2023-10-14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汉代太学五经博士享有较高的政治、经济待遇,地位很高,属于“高官厚禄”之爵。朝廷还为博士制作衣冠,经常赏给博士酒肉“劳赐”,表示尊师重道。加之汉代太学博士负有参政、议政等职责,使得太学博士成为受人仰慕的职位。汉代这些做法(     
A.表明政府注重民众教育B.促进了儒学思想的传播
C.说明博士具有行政权力D.弘扬了社会的清议之风
2023-10-14更新 | 31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廷颁布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地方各将军督抚)悉心筹度……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此上谕旨在(     
A.维护国家利权B.推行改定新约C.启动宪政改革D.约束督抚权力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