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这表明杜甫的作品,具有
A.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B.关注民生哀乐的现实主义特质
C.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D.抨击时弊和避乱弃世的精气神
2021-10-23更新 | 498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乾隆帝(1735—1795年在位)继承了祖、父的勤政作风。

乾隆帝擅长诗文字画,诗文著作等身,题字遍及天下,在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都有造诣,还擅长骑射,文武兼备。但是,乾隆朝的文字狱多于康、雍两朝,如“翘首待重明”“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之类都被视为反诗,作者生则处死,死则戮尸。

乾隆朝禁毁书籍最盛。借编修《四库全书》之机,三四千种书籍被销毁,数量大体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相当。

乾隆帝继续强调“重农务本”,力行劝垦,大大加速了荒地的开发,还整修黄河河道。1741年,全国人数共1.4亿有余,1762年超过2亿,1790年突破3亿大关。“生齿日繁”的直接结果是耕地不足,粮价、地价直线上涨,商品物价的普遍上扬,无业流民也日增,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1757年,将康熙帝规定的四处对外通商口岸缩减为广州一处,接着颁行《防范夷商规条》,管理规定更严格。

1757年,再次平定准噶尔的叛乱。

1771年,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压迫,万里东行,回归中国,体现清朝治蒙政策的成功。

1791年,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平时工作仅是“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乾隆帝曾总结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

1792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规定驻藏大臣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西藏僧俗官员“事无大小,均禀驻藏大臣办理”,并开始训练藏军,统一铸币。同时,确定了“金瓶掣签”之法。

1793年,乾隆帝拒绝英国使团提出的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等要求,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5年,平定回疆的大、小和卓叛乱。这样,经过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长期努力,对稳定国家版图的意义非常重大。

乾隆帝在位时,采取措施严厉惩贪,然而,腐败之风愈演愈烈。超级贪官和珅被查抄的家产中,已估价的就值银2亿2千多万两,相当于当时五年的国库收入。乾隆帝自己也陶醉于“盛世”,多次庆寿、出巡,铺张浪费。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现象,表明清朝统治机器已经严重腐朽。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简要评价乾隆皇帝的统治。要求:概括全面准确,史实运用准确,评价客观公正,且逻辑清晰;答案字数不超过400字。

2019-09-25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试题
3 . 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2020-06-10更新 | 1190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20届高三6月诊断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
2020-07-09更新 | 4598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情”与“理”(礼)长期处于对立地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虽然也承认“情”的客观性,却普遍赋予“理”以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理学思潮的纠偏倾向,张扬“人欲”、反对理学禁锢的“主情”文化思潮兴起。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专注于以“情”写史,著《情史》二十四卷,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他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摘编自何悦玲《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兼谈其在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举凡以往各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各类文体大都拥有众多的作者,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代,包括它们盛行的那个时代。各类文体曾经有过的类型、作法,出现过的风格,清代作者也大都承袭下来,有人学习效法,也有人独辟蹊径有所创新,相当多的作者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乃至堪称珍品、杰构的传世之作,如吴伟业的歌行诗和王士禛的神韵诗,陈维崧的登临怀古词和纳兰性德的出塞悼亡词,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戏曲,汪中的骈文《哀盐船文》,文言小说中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白话章回小说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摘编自《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文学的特征及其表现。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情感史研究、文学史研究都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6 .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9-01-30更新 | 2444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浙江卷)
7 .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以“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④①②③B.④②①③C.①②③④D.③②①④
2019-01-30更新 | 507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1届江苏省宿豫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