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8430日,《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五一”口号部分内容的展板:

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二)今年的“五-”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放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做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提伪总统蒋介石!

……

(四)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资达和其他受国分子,巩固与护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面共同奋斗!

(五)各民主党源、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2 . 它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它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它”应是指
A.儒家B.阴阳家C.道家D.墨家
2022-01-06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2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课课练)-【圆梦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讲练备课优选(中外历史纲要上)
3 . 1919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专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都做出阐述;这期间,李达也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三部著作。这表明当时(     
A.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向转变B.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创造社会环境
C.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条件已经成熟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外国记者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问题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解说
A.结束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C.表明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D.加速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5 . 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2019-01-30更新 | 618次组卷 | 24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作业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某学者在评价某次革命时说,这次革命的前提是“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这次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次“革命”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7 .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2023-12-06更新 | 317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随堂练习题
8 . 对如图所示的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D.民族交融加强
9 . 如下图是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C.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9-15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3课课时作业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643年版《辟邪集》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抵达上海,中国官员在对其批文中按惯例将其称为“该夷船人……”。但是在这次交涉中,普鲁士籍翻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使英国船长感到批文中的“夷”字触犯了英国的体面而大为光火。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夷”:“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丈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

1858年后,中国官员对欧洲各国的称呼逐渐发生变化。如康有为在《理学篇》中把“中国”与“泰西”并列。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称列强为“西国”。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夷”字解读的变化。概括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3-09-0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15·纲要上第15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