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D.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2023-12-19更新 | 323次组卷 | 37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暑期训练卷(四)历史试题
2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2022-06-02更新 | 552次组卷 | 143卷引用:2013届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当时《民报》属于
A.艺术性报刊B.娱乐性报刊C.通俗性报刊D.政论性报刊
12-13高一下·广西柳州·阶段练习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该观点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B.该观点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该观点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该观点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2021-03-02更新 | 189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西省湾里区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单元检测试卷.
5 . 如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A.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2020-12-11更新 | 437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2016届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的进一步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2020-10-13更新 | 243次组卷 | 47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月考历史试题(第10周)
7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工业布局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其核心是在内地建设一批以军工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基地,并将东部部分重工业企业内迁。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B.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C.贯彻落实“八字方针”D.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8 . 在世界近现代史的长河中,崛起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强国,如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相似。这一共同原因是
A.和平崛起B.制度创新C.武力掠夺D.民主强国
2020-08-10更新 | 185次组卷 | 61卷引用:江西省万载县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试卷
9 .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这样的变化:50 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 年代看腰上(BP 机、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2020-06-02更新 | 195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西省芦溪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国内外历史学家的意见,所谓“全球化”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当时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仅邻近国家要与中国保持传统的朝贡贸易,或者以走私贸易作为补充,而且遥远的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它们在亚洲和美洲的殖民地都要卷入与中国的远程贸易之中,使以生丝与丝织品为主的中国商品遍及全世界。在这种贸易中西方国家始终呈现结构性贸易逆差,不得不用大量货币——白银作为支付手段,致使占世界产量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摘编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信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的流动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兴起。恰好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新的时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展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到2010年,中国在超越日本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第三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摘编自郑必坚《新时代中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朝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条件,并概述中国如何“抓住了新的时机”。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古今经济全球化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