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民族文化与历史之生命与精神,皆由其民族所处特殊之环境、所遭特殊之问题、所用特殊之努力、所得特殊之成绩,而成一种特殊之机构。一民族所自有之政治制度,亦包融于其民族之全部文化机构中而自有其历史性。所谓“历史性”者,正谓其依事实上问题之继续而演进。问题则依地域、人事种种实际情况而各异。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视角或整体予以论述。   (要求:视角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82年中共十二大指出:“近几年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轻率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这旨在(     
A.为国企改革奠定基础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加强公有制主体地位D.巩固农村改革成果
7日内更新 | 49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距今约4000年的陶寺遗址(山西)大墓中,发现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用以表明等级身份或祭祀的玉琮和玉璧,还有来自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玉饰,以及来自黄河下游地区的陶制酒器、棺椁制度等。据此可推知(     
A.陶寺遗址已经具备早期国家形态B.交通发达促进了各文明间的交流
C.中原地区文化受周边文化的影响D.长江流域文明水平超过黄河流域
4 . 唐开元年间,关中农业的收成非常好。于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敕曰:“宜令户部郎中郑昉,殿中侍御史郑章,于京畿据时价外,每斗加三两钱,和籴粟三四百万石,所在贮掌。江淮漕运,固甚烦劳,务在安人,宜令休息。其江淮间今年所运租停。”据此可知,唐朝(     
A.漕运贸易退出历史舞台B.政府对物资流通进行理性干预
C.采取了与民争利的政策D.官民交易具有强制和掠夺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中叶以前,东南山区修建了一批堰坝蓄水灌溉。到明中叶以后,大量商贩借助河流运输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需开堰通行,导致农商之间出现了许多用堰纠纷。这反映了当地(     
A.高产作物的引进B.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
C.朝贡贸易的繁荣D.农林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2024-05-26更新 | 563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科举制(     
A.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削弱了官员执政能力D.强化了崇文抑武政策
2024-05-2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17年,蔡和森在文章中写道:“近来西欧文化东来,与吾旧有文化,每干格难容。而倡新文化者,弃旧书不读”;他认为应该“多读新书,而旧书亦必有研究。中国文化及一切制度,不必尽然,而西欧文化制度,用之于我,不必尽是”。据此可知,蔡和森意在(     
A.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B.弘扬传统文化重要价值
C.追求文化的通俗性和国民性D.倡导理性看待中外文化
8 . 有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时,指出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据此可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     
A.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B.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国内国际消费市场
C.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D.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宋代,范宽的画作《溪山行旅图》中的雨点皴和刮铁皴(“皴”指的是中国画中对山石树木的一种表现技法)完美地表现了黄土高原“土石不分”的自然现象;韩若拙画鸟,自嘴至尾皆有名称,并规定羽毛数目;李嵩《花蓝图》中的各色鲜花花瓣的花蕊、细芯清晰可见,连花篮竹篾的各种织纹都一丝不苟。这体现出宋代(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得到显现B.艺术摆脱了传统风格束缚
C.文人对意境和笔墨情趣的追求D.理学思想影响了绘画创作
10 . 交流是中华民族发展和文化繁盛必不可少的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其公族原出东夷,西迁后长期与戎狄杂处,被目为戎狄。“好马及畜,善息养之”,传到襄公时,以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受封为诸侯,并授之周人的故土——“岐以西之地”。到秦缪公之时,国势强盛,取得了“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霸业。此时的秦缪公,在与戎王使者由余对话时,俨然“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中国自许。

——据田广林 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整理

材料二   敦煌便是国际文化进入的大门,……从地理上看,天山东部像一座半岛,遥遥相望的敦煌犹如一座灯塔,为“日款于塞下”的商胡贩客领航、指路;……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唐代敦煌的变化更为深刻……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已不亚于国都。……敦煌不仅是发号施令的行政中心、国际贸易市场,也是佛门圣地……更为精彩的是,壁画和塑像反映出不同文明在碰撞中悄悄地改变着。

——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册

(1)春秋战国时期,各少数民族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这一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概述秦朝建立后顺应这一观念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敦煌郡设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4-05-1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