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读下图: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情况示意图。据此推断,这一状况出现于(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2024-03-2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润泽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下图是“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表。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中国外交的史实,以“大国外交”为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内容应包括;“题目-论述-总结”三个部分,请务必完整;论述要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要分阶段论述;每一阶段要包括时间、背景、内容、影响等,不要写成问答题的形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2024-03-2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润泽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列言论与学派对应不正确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B.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家
C.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儒家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
4 .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土地制度不断演变。下列关于土地制度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西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
B.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C.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了均田令
D.唐朝天宝年间因均田制无法推行改行租调制
2024-03-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润泽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五四运动(     
A.使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B.拒绝了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C.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推翻了腐朽清政府的统治
2024-01-24更新 | 35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这场伟大的群众运动,吹响了反封建的号角,带来了苏区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打土豪、分田地”为大部分苏区农民的生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谱写出了壮丽的篇章。这场群众运动是(       
A.国民革命运动B.土地革命
C.“减租减息”运动D.人民解放战争
7 . 1912年民国建立到1919年五四风雷,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近代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无古人的变化”,请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以前的政治行动有何缺陷?与之相比,五四运动又具有了哪些新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8 . 据浙江省统计局调查:“1965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元,比1957年的87元增长52.9%,年均增长5.4%。”这一时期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可能得益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9 .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澎湖巡检司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
B.①澎湖巡检司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驻藏大臣
C.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驻藏大臣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四个方面,简要说明第三帝国“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这场战争的爆发时间和两部著作的作者。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你对“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