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021-09-26更新 | 459次组卷 | 88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卢湾区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卷
2 .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D.中书省职能专一
2021-09-25更新 | 367次组卷 | 37卷引用: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孔子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学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据此得出以下观点你认为哪一项最准确
A.儒学的产生因中央集权需要B.儒学的发展因人们认知进步
C.儒学的演变因时代发展需求D.儒学的影响因内涵完善深远
4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这位学者观察问题并得出历史结论的依据是当时两国(     
A.政权有无发生更替B.社会转型有无差异
C.国力对比是否悬殊D.革命途径是否迥异
2021-05-21更新 | 318次组卷 | 67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清朝查慎行的《汴梁杂诗》写道:“梁宋遗墟指汴京,纷纷代禅事何轻。也知光义难为弟,不及朱三尚有兄。将帅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适成名。千秋疑杂陈桥驿,一著黄袍遂罢兵。”下列事件中,哪一件不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A.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官B.完善科举制选拔文官人才
C.从各地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禁军D.推行行省让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2021-03-15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成立的地点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2021-01-09更新 | 3848次组卷 | 4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郡县制,最早可以追溯的时期是
A.西周B.东周C.秦朝D.西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有一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努力,旨在改造政权到某一程度,使之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最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2020-10-05更新 | 3291次组卷 | 33卷引用:海南省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
9 . 自汉代以来,政治与……的合力推动君主政体不断朝专制集权的方向发展。文中省略的应是
A.经济B.军事C.法律D.道德
2020-07-2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17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2020-07-21更新 | 168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