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历史图示和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如图片和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一体现的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一相比,图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三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图四漫画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图五体现了哪些重要原则。
(3)概述图六所示法律文献的历史地位。
(4)图七是中国人民多年追求民主的结晶,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它规定和确立了新中国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

——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的功能。
7日内更新 | 251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庙会的类型可分为定期庙会和临时庙会,城市庙会和乡村庙会,进香庙会和迎神庙会。此时庙会活动包括宗教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商业贸易活动这三大类。庙会宗教祭祀活动可分为佛教庙会祭祀活动、道教庙会祭祀活动和民间俗神庙会祭祀活动;庙会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含戏剧和其他民间文艺活动;庙会商业贸易活动的交易内容包括饮食、日用百货和其他服务型商品。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官方对庙会宗教、娱乐和商业活动的管理,还是民间庙会行动的组织者、组织机构和管理费用,都对庙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牛晓丹《唐宋时期庙会研究》

材料二   明代,庙会与政治连接更为紧密。朱元璋大力提倡官修城隍,鼓励举国皆祀。他为了利用庙会束缚人民,还敕封前代一些有名的忠臣并为其建立庙宇,如关羽庙、岳飞庙等。到了清代,庙会规模扩大,庙宇数量增多。据有关学者统计,北京地区的庙会,各种庙宇共计1300多所,如黄帝庙、观音庙、土地庙、火神庙、龙王庙等。庙会在宗教、娱神的同时还有娱乐等活动。《妙峰山进香图》就描绘了人们赶庙的情景:进香者攀援山道沿途祭祀,山涧中有茶棚、戏班、杂耍、撑杆等,山脚下村庄有各种民间艺术、商品贸易之类的活动。

——摘编自王江华、姬文慧《浅谈庙会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庙会的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庙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庙会的功能。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2023-12-1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城,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内涵不断丰富。

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梁中铭《只有血与肉做成的万里长城才能使敌人不能摧毁!》1933年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1935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

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敌人逞豪强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潘孑农“七七事变”后创作于上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至秦朝,长城在修筑地域、目的方面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被赋予怎样的时代内涵并简要说明原因。
2024-01-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图

材料二   下表是2004年我国全国总人口、全日制高校在校生、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指数示意图(以1949年各项数据为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

(1)依据材料,提取有关我国教育发展的相关信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发展的原因。
2024-03-25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押第19题 中国现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22-23高一上·江苏常州·期中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图2 北宋东京城示意图

材料二   宋朝自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载着中国商人航行在南海上的中国船只,取代了南亚和西南亚的商船。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唐朝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城市布局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东京城城市布局对商业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023-09-21更新 | 189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明末李之藻、徐光启等学者接受西学,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地理学、数学、农学水利等书籍。……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传教士出于其自身的目的,在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之时,也有意迎合中国知识界“西学中源”的说法。“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及其流传,其着眼点在于接受西学,吸纳西学,它反映了当时的学人士子对以西学为代表的外域文明一种接纳的心态,一种开放的意识,一种融合的观念。

——摘编自黄爱平《明清之际“西学中源”》

材料二   曾国藩在奏陈中认为:“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译书方法具体地说:“将所欲译者,两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译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洋务派领导的翻译出版活动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基础知识,以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活动为科学启蒙。

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西方书籍一览表(部分)

目别种数图数(注:插图)本数目别种数图数(注:插图)本数
兵政431660112格致31607
船政917721物理10131125
工程516913化学1171773
矿学10138336医学9195863
工艺36285676合计2189391426

——摘编自李纲、倪波《试论洋务运动中的翻译出版活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中源”说的原因。结合所学,分别列举此时学者与传教士在地图、数学、农学水利等三个领域的合作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洋务派翻译活动积极影响。
2023-10-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4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与西亚两河(流域)都以中原为发展核心。由此开展形成这两个地区的自足。而且逐步吸纳边陲的族群,实现了在疆域及人口两方面都继长增高的局面。这些都是两个地区出现大型图家过程的相似之处。但是,两个地区发展模式的根本差异,则在两河由地缘性的城邦共同体为凝聚的单元,两河城邦的出现颇基于经济的需求,组合为经由贸易获得资源及经由分配而共享资源的共同体,于是城邦始终有其独立自主的特性,不易融入更大的政治体制中,大型国家还必须依靠武力及中央权力维系国家的凝聚。西周的亲缘族群则经由婚姻与宗法,组织为不断扩张的网络,于是参加两周体制内的同姓与异姓族群遂易于交融凝聚。在信仰方面,两河地区各城邦的守护神不易摆脱个别族群的认同,因而不易演化为包含性强大的普世理念。西周则因为天命与天下的观念都超越任何单一族群的认同,可以发展为无所不容的普世秩序。但是,两河的古代文化因其经济共同体的背景,承认个人的财产观念及人际权利义务的约定关系,于是有了成文法典的出现;西周则以“礼”代表预设的人际伦理,以礼仪规范行为。

——摘编自许倬云《观世变:论中国文化的特质》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西周文明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文明的历史影响。
2023-07-16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O中学、九台区第一中学、公主岭市第一中学校、农安高级中学、榆树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答2点即可)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朝形势图(1330年)
(2)阅读上图,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举例2点。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在边疆管理方式特点。

材料三   17世纪、18世纪,历史的发展使中国需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把中原地区和各个边区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而清朝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这个统一任务。清朝之所以能够在这么大的范围之内完成统一,这决不是单纯的由于那时的清朝在军事上很强,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所能够做到的。单纯的、一时军事上的胜利和军事征服,要是没有社会、经济基础来维持的话,统一是不能持久的。……我们知道,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的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的历代疆域》

材料四



(3)阅读材料三,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2023-11-2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