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山东是我国经济和文化大省,历史悠久。

材料一:历史上的山东行政图

材料二:据文献记载:①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独立性。②秦代官吏必须经过国家委任才能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员;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违者要依法治罪。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山东大地出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图二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在地方权限上有何不同?

(3)材料一中图二、图三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为什么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 . 学会把课本中的文字知识用图表、材料等多种方式呈现,是会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重要标志。请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所示中央机构开创于哪个朝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
(2)三省六部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完善到图二中的程度是在哪一朝代?当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3)图三中的政治结构设计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哪一朝代?为了维护这一设计,这一朝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何种政治措施以加强皇权?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不能照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2020-10-12更新 | 137次组卷 | 18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伟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0-09-15更新 | 108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5-2016学年贵州务川县民族寄宿中学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将“内其国而外诸国”称为衰乱世,将“内诸夏而外夷狄”称为升平世。而太平世则是“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总的来说,天下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中国对等交流,而华夷一体,中国教化四夷,最终形成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

——摘编自《浅谈天下观》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是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何休的天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天下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统治者通过科举取士制、学校选考制、试剂法和诠试制等方式,为政府选拔了众多法律人才,并大多任命为司法官,提高了整个官僚阶层的法律知识水平。并且对选拔过程中的主试官进行监督,同法官选拔制度相配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人才选拔制度。在“德主刑辅”思想的指导下,法律儒家化使“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礼高于法,知礼即可知国,这对法律人才的选拔起到影响,如在各种选拔制度的考试中,经常出现法律和经义轮流成为主要考试内容和合格与否的标准。宋代选拔法律人才制度的实施,极大提高了知识分子学习法律的热情,营造了浓厚的法律氛围,考上的知识分子则成为司法官,落第的则从事法律职业,成为“讼师”,加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买卖频繁,这使得宋朝民间诉讼、助讼活动频繁。

——摘编自李冬冬《宋代法律人才选拔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法律人才选拔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法律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作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虽经晋代王叔和编纂整理,但之后出现了数百年的沉寂。宋太祖时,荆南节度使进献《伤寒论》,为校正医书局校定《伤寒论》提供了可靠底本。“杂病”部分,被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经重予编校,定名为《金匮要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经刻印推出,成为宋代医学核心学说,医家对此都有很深的研学,中医学的“伤寒学派”自此得到确立。宋代医家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唯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实乃大圣之所作也。”张仲景以身体健康、生命和谐为根本的中医学思想,和孔子以人性为根本,以社会和谐、天下大同为目的的儒家思想,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

——摘编自张兼维(《伸景学说核心地位在宋代的确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景医学理论“成为宋代医学核心学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仲景医学理论“成为宋代医学核心学说”的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第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20世纪50年代留给中国人的记忆是从无到有,众多的“第一”出现: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第一个机床厂,第一座跨越天险的长江大桥,第一次修通开往青藏高原的公路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变革的时代


闻名全国的小岗村“生死状”

当时的流行语
1979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0年:倒爷
1982年:下海
1984年:小平您好
1985年:教师节
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9年:希望工程

深圳的广场


1980年,郭培基与妻子刘桂仙在他们的家中开办了北京首家私营饭店。两人只有一些桌子和椅子,且需要自己做饭。后来郭老先生回忆说:我们第一天用3.6元人民币买些蔬菜和鸭,然后赚到了大约50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0-06-0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2020-05-22更新 | 181次组卷 | 41卷引用:2015-2016学年贵州遵义四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