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56次组卷 | 33卷引用: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阶段检测卷:9月月考高一历史试题
2 . 1912年民国建立到1919年五四风雷,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近代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无古人的变化”,请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以前的政治行动有何缺陷?与之相比,五四运动又具有了哪些新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 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3-11-30更新 | 64次组卷 | 26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

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
2023-10-04更新 | 129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跟踪监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
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2023-09-19更新 | 79次组卷 | 3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023-09-17更新 | 259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复习试题: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78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9-2020学年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验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

——摘编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

材料二   “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

——摘编自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
2023-07-27更新 | 368次组卷 | 15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基础过关)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贡器和900多枚铜镬……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葬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香港岛割与英国……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 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 8 29 日)

材料二 日本获得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 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 4 17 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 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 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 惩办。

——《辛丑条约》(1901 9 7 日)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给中国带 来的危害。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