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本年(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27.2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较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钢的产量为134.9万吨,粮食的产量为3088亿斤,棉花的产量为2607万担。1952年国家财政收入为183.7亿元,支出为176亿元。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49年增长60%—120%,农民的收入也增长30%以上,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1997中共十五大提出“走出去"战略。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我国1952年底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概述党和国家为促使该经济状况出现所采取的具体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创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一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曾、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上海地方风格的石库门楼房——历史在这里交汇。当时的中国,风雨如磐,列强蹂躏。然而,却有这样的一批年轻人承担起了国家的兴亡之责。在上海、北京、湖南等地,他们以老西相称(英语里共产党的简称CP)。在他们的书信中,出现了“00000——这不是密码,而代表共产主义者’”

——摘编自罗平汉《党史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在这里交汇”的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2023-03-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这段时间是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5月5、6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之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心以实力赞助学生
5月7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
5月19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材料二: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亦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于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常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可惜,辛亥革命做了一锅夹生饭,而且夹生得很,米是米水是水的,连粥都未熬成。民国的成立,告别皇权世袭而走向共和,但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板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板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整理自马未都《百年辛亥》、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举措。
(3)说明材料三中“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的内涵。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另一轨道”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天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实行土地国有,“田里不鬻(买卖)”;贵族世代垄断知识学问,“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之际,很多地方出现私田开垦,“公田不治”的情况;“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子失官,学在民间”,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摘编自简洪玲《春秋战国之际(前481一前386)的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

鸦片战争爆发

1842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

甲午中日战争

1895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

戊戌变法运动

1900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01

《辛丑条约》签订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9401919)》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
2023-12-2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大事年表(节选)

时间代表性事件
1949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 10月);《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1954年9月)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深圳蛇口港和蛇口工业区开始建设(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1982年11月至12月);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2012年11月);

——据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史网《新中国七十年大事点读(特别策划)》等整理


表格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代表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任一阶段,提炼其时代主题,并另举史实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0-16更新 | 5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一   


材料二   1840年后,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维新派看来,外国入侵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危机并非单纯由外国入侵引起,而是出于中国内部。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如果说洋务派只看到了中国社会危机的直接的和表面的原因的话,维新派则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扫描中国社会发展的纵深历史,试图寻找救亡的更为根本的策略内容。

——以上材料均摘自《从救亡图存到寻求富强——对近代中国救亡思潮嬗变轨迹的考察》

材料三   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变“人心风俗”。他认为,从法制学问到饮食居处,封建礼俗是压抑民族活力、影响社会进步的障碍,因此主张破除旧学,引进西学,进行移风易俗。梁启超也认为,“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要使官绅们懂得国家强弱和民众智愚之因,广其识见,破其愚谬,“令其恍然于中国种种旧习之必不可以立国”,然后授以新学,“从而摩激其热力,鼓厉其忠愤,使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己任”。康有为主张兴学校、育人才,进行社会思想启蒙,“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认为只有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乃“智开而才足”。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五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六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主题二义和团运动

材料七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八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九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十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材料十一   自打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之后,一场又一场的败仗,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近代的中国简直就是弱者的象征,于是,一部近代历史也就成了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大事年表。当一百年的屈辱历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回眸再望,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除了外国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这条线索之外,实际上还有一条线索,即冲破封建的羁绊、走向世界的不断尝试,也就是利用外资的理论和实践。

——孔寒冰《近代中国历史的另一条主线》


*基础测评*
(1)请结合所学将下图中的A、B、C、D空白处补充完整,并概括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请概括材料二维新派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4)结合材料七,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5)依据材料八,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6)义和团为什么要拆电线杆和火车道?你对此如何评价?
(7)依据材料十说明义和团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能力提升*
(8)根据材料五、六,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历史纵横*
(9)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对材料十一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3-09-07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17·纲要上第17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7 . 康熙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与他的子孙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康乾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生平大事年表

时间年龄主要事迹
16541生于紫禁城,姓爱新觉罗,名玄烨。
16618玄烨即位,改年号为康熙。
166714亲政
167320吴三桂反于云南,“三藩之乱”爆发。
168128清军进军云南,“三藩之乱”最后平定。
168330任用施琅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168431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532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168936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037清军打败噶尔丹于乌兰木通
169643亲征噶尔丹,昭莫多之战。
171360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172269病逝于畅春园寝宫

材料二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治武功,可谓盛极一时,史称“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这一百余年间,清王朝实现了整个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但是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因而“康乾盛世只能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辉煌”。

——摘编自陈定樑、龚玉和《中国海洋开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雍乾三朝开创的盛世“只能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辉煌”的原因。
8 . 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选自《权利法案》

材料二   近代议会实践活动大事年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
1909年—1910年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临时约法》。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权利法案》所反映的权力转型。结合所学,简述《权利法案》颁布后的百余年间,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边区政权建设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9 . 主题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后来,“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也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理解成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我们不仅要回顾历史、从纵向上对比十八大前后党心民意的变化,同时还要环顾世界、从横向上对比中国上行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下行衰弱的反差。通过这种对比不难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来之不易。

——摘编自石仲泉《新时代新理论新征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全球范围内的“扶贫奇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利用行政手段对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铲断了造成贫困的经济根源,为农民摆脱贫困创造了物质条件。通过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使亿万农民走上合作经济发展道路,建立起以农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村公有制经济体制。同时在农村建立“五保”供养制度、储备粮制度等初步的社会救助体系,缓解了农村地区极度贫困的局面。

——摘编自白晋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贫困问题,致力于解决过往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识别对象不准、后续动力不足、到户困难、机制不顺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新理念、新战略,形成独特的习近平贫困治理观。

——摘编自李文《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价值》


主题二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材料四 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实现由过去长期量变到阶段性质变的转变,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新时代1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过去我们更多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注重的是“摸经验和规律”;新时代我们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侧重于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不断开创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摘编自贺新元《新时代十年:改革开放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五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基本的长期战略,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之纳入宪法,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合作直接联系到了一起。生态文明迫切呼吁中国和世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旦处理不好,则会危及社会和国家。

——卢卡斯·古铁雷斯 ·罗德里格斯《中共对生态文明的承诺与担当》


主题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六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围绕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主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全球发展格局,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国外交秉承大国担当,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摘编自赵可金《坚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材料七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治理的新篇章。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涉及社会发展、人权、国际安全等众多议题,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张群《真正的多边主义:破解全球治理困局的中国方案》

材料八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创设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材料九   “一带一路”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周边各国民众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样的发展机遇,缩小世界经济的南北差距。“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实际行动建设更加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也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勾画了新愿景。以下是“一带一路”建设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2013年9、10月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10月包括中国、印度等21个国家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颖《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2)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列举新时代10年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作用。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4)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着眼点和中国方案。
(5)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6)根据材料八,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7)请结合材料九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世界。
*历史纵横*
(8)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9)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时代意义。
2023-11-19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30·纲要上第30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10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掌握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为主题开展党史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任务一】群英结党救中华

材料一


何红舟、黄发祥油画作品《启航——中共一大会议》(2009年)


(1)“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绘画作品可以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为什么以“启航”命名。
【任务二】改天换地兴伟业

材料二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共八大召开
19491950195319541956
(2)材料二是某同学梳理的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天换地兴伟业”的大事记年代尺,但是内容还不完善。请为该年代尺补充一件“大事”(包括时间和事件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大事”写一段解说词。(要求:所写内容可以围绕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
【任务三】踔厉奋发向未来

材料三       “数”读非凡十年(20122022年)

序号内容
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2
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
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

——据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1016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4中任选两项相互关联的内容,提炼出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谈谈你的感想。(要求:写出关联内容的序号,主题明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