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这些,在当时也未必尽为人所知,一到后世,则更少人知道。但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5年成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立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陈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在陈寅恪看来,小说主要有四方面的史料价值。第一,小说在历史研究中可与正史文献互补;第二,小说对史事的记载可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第三,有些小说史料价值很高,堪称实录;第四,小说对古代社会史研究有重要价值。陈寅恪对以小说证史释史作了重要发展,提出通性之真实个性之真实两个重要概念,指出小说作为史料具有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的特点。

——摘编自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结合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陈寅恪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