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京师有陈某者,设书肆于琉璃厂。光绪庚子,避难他徙。比归,则家产荡然,懊丧欲死。

一日,访友于乡,友言:“乱离中,不知何人遗书籍两箱于吾室。群固业此,趣视之,或可货耳。”陈检视其书,乃精楷钞本《红楼梦》全部。每页十三行,三十字。钞之者各注姓名于中缝,则陆润痒等数十人也。乃知为禁中物,急携之归,而不敢示人。

阅半载,由同业某介绍,售于某国公使馆秘书某,陈遂获巨资,不复忧衣食矣。

——摘编自徐珂《清稗类钞》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6-13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023·河北·模拟预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对“长城”的称呼不同。战国时期称为堑;汉代和唐代称为塞;金代称为界壕;明代则称为边墙。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指出,“在建设范围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

长城是一个关、城一体的综合体系,它承担着防御功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摘编自赵琛《为何说“长城两边皆故乡”?》等

历史事实和现实取向决定了对长城的价值判断,而从其兴建、功用、变迁和遗存等不同角度考查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请从上述文字材料和图片中提取论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
2023-05-13更新 | 582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19501970年中国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部分情况介绍。   

高潮时间引进对象手段规模
第一次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借贷,以货物偿付结算;引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强调自力更生共计102.3亿元,按20世纪50年代年均美元比价折合40.4亿美元
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延期、分期付款、补偿贸易43化美元引进方案,总投资的200亿元
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末各类国家大规模借贷,开办合资企业,境外发行外债,出现设立特区思想78亿美元计划,总投资600多亿元

——摘编自陈东林《1564378: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为史书记载的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出身及任职事迹
陆凯举孝廉出身,曾任东吴永兴县长、诸暨县长。曾拜征北将军、领豫州牧等其时宫中列将何定媚逢奸巧,受宠专权,陆凯当着他的面斥责他:“你看前前后后侍奉君主不忠诚,倾覆混乱国政的人,有哪一个能善终天年的?你为什么专门干那些佞媚奸邪的坏事,堵塞君主的视听?你应当自我勉励改正。不然的话,会有你无法预料的灾祸!”
蒋琬举茂才出身,曾拜
蜀国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大司马等
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年),丞相亮(诸葛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邑、阴化、庞延、廖淳……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荀彧举孝廉出身,曾任东汉侍中、守尚书令彧尝言于太祖(曹操)曰:“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或从容与太祖论治道,如此之类甚众,太祖常嘉纳之。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
锺繇举孝廉出身,曾任曹魏大理卿、相国、太尉、太傅等职太祖(曹操)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据陈寿《三国志》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须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9-26更新 | 363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2023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明的突破

材料一   所谓精神突破,指的是价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转型,是意识形态系统的解构重建。所谓轴心突破,即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的精神突破,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精神突破。这次精神突破的标志,就是世界几大主要文化类型分别诞生了各自主要的文化代表和思想主张……以后的人类思想就围绕着这些轴心开始旋转,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史。

——摘编自赵士林《中华民族∶未完成的精神突破》

材料二   中华文明发生突破的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代。这种突破,从思想层面看,表现在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路向,其价值观念也如基因一样不断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重构着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形态。与思想突破互为因果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被战国群雄以制度变革的方式保存下来,再经由秦朝的整齐划一成为历代制度的渊薮。

——摘编自李磊《编户齐民制与传统中国的国家能力》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突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7-13更新 | 515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为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目录一览表(节选)

第六章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战争(前221~前207年)
第九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220581年)
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581618年)
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618907年)
第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9071279年)
第十三章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
第十四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年)
第十五章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6441840年)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依据整体材料或部分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清晰、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典籍中的北宋相国寺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问当拜与不拜?(僧官)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日:“见(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祖会心一笑。

——(宋)欧阳修《归田录》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太宗皇帝……命重建三门……亲填金字(匾)额,日“大相国寺”。

——(宋)王振《燕翼诒谋录》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无所不有。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本朝进士题名,皆刻石于相国、兴国两寺,盖效(唐)慈恩(寺)也。

——(宋)高似孙《纬略》

天子……(按例)上元(节)幸集禧观、相国寺。

——(元)脱脱《宋史》

国朝凡水旱灾异,有祈报(祈求和酬谢上天)之礼(于相国寺)。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辽国人使(使臣)于相国寺、集禧观拈香,不依旧例重行立(两列站立),其馆伴使副(宋接待官员)……不合依随(没有纠正)……罚金三十斤。

——(宋)寺焘《续资治通鉴长蝙》

(帝)赐高丽使人(使臣)相国寺烧香。

——(宋)慕容彦逄《擒文堂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从相国寺看北宋”这一话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解读北宋的社会面相。(要求:可围绕一种或多种面相进行解读。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72次组卷 | 66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红桥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促使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已成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不过围绕“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具体情况,论者尚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中国的大国地位存在形式与实质的脱节。

第二种观点是中国战时大国地位存在二重性。既有现实性、真实性的一面,又有表面性、虚幻性的一面。

第三种观点是中国战时获得了大国地位,但在“抗战”后期或“抗战”结束后又逐渐地失去。

第四种观点是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虽有所提高,但中国实际上仍是弱国。

第五种观点是中国在“抗战”时期是区域性大国。隋淑英认为,战时中国仅仅是亚洲大国而非世界大国。

第六种观点是中国在“抗战”时期具有大国地位。

——摘编自耿密《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研究综述》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6-05更新 | 178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信息质量监测 (四)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