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具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李大利《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19239月—19244

材料二   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集中红军相机应付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政策……于是才有四月至七月四个月中的各次胜利。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

材料三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上义过程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

材料四   邓小平把能否大胆改革开放看作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为此后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九十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依据上述至少两则以上材料的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该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代人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两代人之间对社会巨变所持的不同看法,导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代际冲突”。代际理论对于深入探讨近代中国巨变时代中的思想文化冲突现象而言,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工具。

——摘编自焦润明《代际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代际理论”的理解,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证。(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解,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抗日战争大事记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7年8月13日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40年8月百团大战
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最终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近代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对你的启示?
2019-12-13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长河中,城市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材料一: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史中四个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鸦片战争的影响,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者在谈到近代中国思潮演变时指出:在五四运动的前夕和初始阶段,启蒙没有立即被救亡所淹没。相反在一个短暂时期内,启蒙借救亡运动而声势大张,不胫而走。救亡把启蒙带到了各处,启蒙又反过来给救亡提供了思想、人才和队伍。二者相得益彰,终于给整个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

不过,这种良好的情景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五四以后,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走的是这样两条路:要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参加革命斗争,救亡图存;要么继续从事教育、科学、文化等启蒙工作。……然而出于救亡、革命和战争的现实要求,在共产党所坚持的道路上,从其建党伊始到延安整风,都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彻底否定无政府主义鼓吹的那种绝对个人主义,同时也否定了自由主义所倡导和追求的种种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属于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体系中的许多东西。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压倒了一切,最终也压倒了启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救亡与启蒙”为主题谈谈你对该学者观点的看法。(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十七年(1419年)郑和第五次远航返回,带回的贡品中就有阿丹国所贡麒麟,木骨都束(今非洲摩加迪沙)所贡花福鹿(长颈鹿),足证圣天子的声威无远弗届,也证明大明已是千古未有的太平盛世,一向声教不及的远人才会贡献如此珍贵的瑞兽。皇家画师奉命绘图记载,文武百官观赏后恭呈颂扬诗文。这些活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遍及明朝各地,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民间对朱棣的负面影响,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也使朱棣自我陶醉。正因为如此,郑和的船队才会一次又一次出发,并且越驶越远,直到东非。

——摘编自《葛剑雄: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

材料二   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78年间革命与建设经验的转移。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2000年间改革与开放经验的转移。1985年,中国选派农业专家帮助改造早先在布基纳法索援建的三个水稻垦区,参照中国国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进行生产制度改革。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中国将自身的经济增长方式传向世界,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其标志性表述是“要致富,先修路”。埃塞俄比亚到吉布提的铁路,连服务员端茶倒水的姿势,都是中国铁路局直接过去培训的。在农业领域,以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技术培训为主导的“科技兴农”成为援非农业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小云《中国援助非洲既非“殖民”,也不是“冤大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援助非洲的变化,简要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援助非洲的认识。
2019-11-2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百所学校2019年高三年级上学期半期联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近代中国由于国家贫弱.染病的“身体”成为“国家”的文化隐喻。
病历表
姓名:叶海棠                            别名:海棠叶
血统:中华民族
发病年份:1911年,及后延续十多年
发病背景•心脏老化,身体机能运作失常
•肢体长期受多种强悍病毒入侵,肌肉严重萎缩
处置方式•换心
术后反应•新心脏植入后多次产生排斥,跳动状态仍似旧心脏,身体机能仍处于衰弱状态
•强悍病毒不仅不能消灭,反籍新心脏出现排斥时乘机肆虐,导致头部、右腹有筋肉松脱现象,左肩膊萎缩症继续恶化
•病毒肆虐期间,先天免疫力曾一度发挥作用
病情总结危殆

以上是一张虚拟的病历表. 实为制作者对历史的一种解读(或阐释)。请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张病历表的简要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全面(至少4项),运用知识准确,表述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