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进喜6岁靠讨饭为生,10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玉门油矿做苦工。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他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被动地干活。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先进思想。铁人王进喜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领导干部,但他功高不自傲,对工人和家属关怀备至。他与工友们发明了钻机整体搬家、钻头改进、快速钻井等多项技术革新。王进喜等人的经验和做法,很多成了油田的规章制度,如“三老四严”和回访制度。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一一发现大庆油田。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田,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激励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英年早逝。但铁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一一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位于第一口井旁的纪念馆瞻仰铁人。

——摘编自陈必华淦爱品《劳模精神导论》


(1)据材料概括王进喜等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进喜劳模精神的表现,分析他成长为劳模的主要因素。
2023-02-17更新 | 8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新项目,都是由省一级通过新设置的“局”来办理的。这类局由清帝授权设立,因为现代技术和业务方式迫使它们接受了一些新的办事准则。但是这些机构还是保存了不少老一套的做法,而且常受其他官僚部门的干预。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材料二   1978109日,在全会召开前夕,交通部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得到批准后,招商局迅速提出了在毗邻香港的蛇口,开发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的计划。19797月,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诞生,其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被人们誉为“蛇口模式”而载入史册。蛇口工业区的建成和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创办特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摘编自樊勇《从档案解读百年招商局》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创办轮船招商局的时代背景和直接目的。据材料归纳这类企业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蛇口工业区成功创办的有利因素,并指出其蕴含的时代精神。
2023-02-15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实行复试、殿试制,以及考官锁院制,推广世家子弟、考官亲属的别试避嫌法,推行封弥、誊录法。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庶族地主、殷富农民、工商子弟,凡是"稍具文墨"的读书人,都可以应举入仕。唐代科举考试录取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后搜予官职。而宋代进士录取后,不仅可以直接授官,而且升迁迅速,“第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名公臣卿皆由此选"。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约为唐代的取士人数的5倍。

——摘编自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一

材料二   18世纪,西方人对科举的了解更为全面,用法文和英文出版的谈及科举制的书籍出版量很大,就连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一代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也赞扬有加。到19世纪,尤其是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已不再神秘,声望一落千丈,一切都落后原始,但惟独科举制例外。当时,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实行政党分肥制,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1884年,英国人密迪乐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这是在英国于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文官考试,以及美国于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后做出的评论。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学习效仿中国科举制的原因。
4 . 抗战时期,西方观察家(如记者等)大量描述中共领导人。如毛泽东“长于思考”,举止稳重,慈祥和蔼,个性炽热,“是辩证法的大师”;朱德“朴实得像中国北方的一堵泥墙”,但“反应灵敏、处事果断”;周恩来“深谙保持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勤于行动,善于奔走调停”,“机智聪敏,举止优雅”等。这种描述可归纳概括为(     
A.生活简朴清廉,平易近人B.个性鲜明,务实求真
C.信仰坚定,富有团结精神D.博学多识,思想开放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其中,漕运和仓储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奏报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对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远影响。

——摘编自胡鹏、魏明孔《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尽管粮食(作为商品)也自由流通了一段时间,但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不足情况下的分配问题,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粮食定量供应的紧缺管控政策,尤其粮票,可以说是紧缺管控政策的核心与灵魂。19558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材料三   2001年后,国家先后在8个省份进行粮食收购工作与销售放开试点工作,后又于2004年宣布在全国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价格。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费端具有很强的刚性,但其生产端受到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价格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在中国放开农业市场后,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先后针对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

——摘编自罗荃《新中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改革战略取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以民为本政治哲学思想,我国商周时代就已产生。西周太师姜尚最早提出民本的思想,在他看来,“得人”“得心”是直接关系到四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圆素。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佛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儒家系统的民本思想。例如,孔子主张富民、患民,提侣“仁者发人”;孟子提侣“民责君轻”:苟子提倡“民水君舟”。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已渐趋成然,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它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

——摘编自邓群英《中国儒家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的人本主义之比较)

材料二   关于如何实见养民富民的社会经济,孙中山说:“统一以后,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孙中山明确地将农业当作基础产业,认为吃饭问题就是顶重要的民生问题。他还提出农工商业相辅相成的农经商纬论,认为“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各尽其事,各执其业。”而且,他提出农业要走科技化、机械化的道路,搞科学种田,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

——摘编自姜朝晖《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传统养民思想)

材料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全面建设新征程中,习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摘编自姜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和现实途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民本思想的主要特点。
(4)综上,谈谈你对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二者关系的认识。
2023-01-12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主城区)
7 . 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一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努力学习苏联经验,“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会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初概括。

——摘编自秦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析》等

材料二1979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要建设一个“小康之家”。我国的现代化是在“人口多、底子薄”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化,即我国的现代化是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经济基础薄弱、人口数量庞大、面临着巨大困难和挑战的现代化,因此在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实事求是、遵守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同时邓小平反复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着重于现代化的发展程度,还着重于将现代化建设落实于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江岩、刘德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探究》

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

——摘编自王正坤《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启示》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二,归纳邓小平“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基本观点。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的变化。
8 . 【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农作物的种类增多,江南……此时有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在冶铸技术上,使用水排鼓风,采用灌钢法,类似近代的“渗碳”技术。造船技术在吴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运输、作战的船舰很多,往来于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大者载重万斛”。制瓷和造纸业也有很大进步。建康、江陵、成都、番禺、会稽、吴郡、都是著名的都市,建康“贡史商旅,方舟万记”。“草市”、“军市”、“夷市”星罗棋布,东晋南朝的商税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江南开发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有关海禁、开海的斗争由地方达到中央,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税,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迅速与世界市场衔接,变成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一个依附的部分。市场的变化影响产业的变化。受影响的部门,第一是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他们逐渐地与世界市场发生了关系,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农业和手工业,其命运便逐渐地由市场摆布,被操纵在国际资本主义手里。第二是现代工业,机器、设备、技术、资金方面依赖外国市场。在工业结构与部门方面,那些有限满足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的行业优先发展,如丝、茶等出口加工业。第三是金融业,中国的货币愈到后期对世界金融市场依附性愈浓。

——摘编自赵德鑫《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三 2018 年后,中国推动自主开放,如主动降税,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如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随着经贸发展的需要,中国不断地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反垄断法》《外商投资法》等相继出台。

——摘编自薛荣久、杨凤鸣《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外部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前,北美殖民地实践了长达150多年的民主政治。独立战争前后,由于大量的欧洲先进的政治和法律学说传入美国,而这些学说和思想,极易为美国人民接受并与美国人民已经具有的共和、民主、限权理念融合在一起,从而使美国人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人权意识和民主、共和、限权等政治要求。宪法为美国缔造了一个崭新的政府体制,为美国建立了一整套民主制度,第一次把联邦制、分权制、制衡制等抽象理论变成了现实,保证了美国政局的稳定,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摘编自彭澎《论1787年美国宪法的宪政理念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首先站出来追求政治近代化的是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以西方启蒙思想为理论武器,要求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维新派在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政治体制的改革没有实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接受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采取武装革命的方式追求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确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临时约法》规定设立国务总理,实行责任内阁制;“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参议院有立法权、财政权、任免权、外交权、顾问权,有对大总统和国务员的弹劾权。

——摘编自李建忠《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等革命派实践政治近代化的原因及意义。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