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明清之际,中国出现了思想非常活跃的局面,在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王朝更化,中国社会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前近代社会的转型。以黄宗羲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在对宋明理学加以深入反省、总结的基础上,开始批判宋明理学的弊端,并形成一股以讲究经世致用、注重现实、注重科技为特征的新思潮。它已经具备了启蒙精神的思想特点——理性精神的独立与强化,标志着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后世称誉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是早期启蒙思想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理学的发展编织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结构性的发展的牢笼,几乎把思想家从内部超越它的可能性杜绝了。以至于以后理学的反叛者们,无论其反抗的声音多么激越,其在某一点上的见解多么深刻泼辣,但从外部看来都不过是拔自己头发,想把自己提起来的举动。他们所能打出的也只能是复古的旗号,抬出孔孟,在回到孔孟那里去的口号下,猛烈攻击着僵化的理学体系。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新思潮出现的时代因素。这股新思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以黄宗羲的基本主张为例,加以阐述。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新思潮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在全国范围既完成没收官僚资本为国家所有、推进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遗留的各项任务,又开展了“三反”“五反”斗争、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等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任务,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中共八大前后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新中国现代化战略构想基本形成。

——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理顺“政企”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是理顺“政社”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发育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机体活力;三是理顺“党群”关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确保国家“社会公仆”的本质功能。……国家改革的根本价值是推进制度创新与定型,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国家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动力。

——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治理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治理各自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基辛格于197110月先行到京。周恩来与其就中美联合公报草案展开磋商。在起草过程中,美方力图把美国从台湾撤军同中国保证只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密切联系起来,这是中国方面所不能同意的。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美方重新提出台湾问题的立场,写入后来的中美联合公报中。周恩来对这一表述方式表示赞同。双方终于取得了谅解。

——摘编自陈天绶《初学集》

材料二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00个左右国家、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涵盖了世界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当前中国在全方位外交中重点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强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重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对外构建伙伴关系不是与所有国家构建同等程度的亲密关系,而是根据合作层次、领域、范围以及亲疏,建立了一系列内涵不同、领域广泛的伙伴关系。如“全天候”“全方位”“全面”“友好合作”等,体现出中国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的性质。一言概之,结伴不结盟,超越了冷战思维,摒弃了霸权主义,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苏格《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中国的视角分析周恩来与基辛格展开磋商的原因,并指出周恩来认同的“美方重新提出的台湾问题的立场”。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结伴不结盟”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说明中国“结伴不结盟”外交对国际关系发展的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士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指出上述前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

(2)概括材料三中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主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种行政管理方式,也是一种治理制度,其核心是郡县体系。秦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历代王朝基本沿袭这种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划进行治理的方式。各行政区划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一般到县一级。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按照中央统一政令执行政策,无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权力。

我国较早形成了以大一统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有历史文化传承因素,但根本原因是战国以后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现实政治需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0-01-2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史记·楚世家》


(桓惠王十年,公元前263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史记·韩世家》


材料二   秦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三   其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对此,西汉初年的补救措施是什么?并对补救措施进行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所述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