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整个抗日战争,是靠两个战场支持的。这就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民党掌握了政府,它有几百万军队,可以调动全国资源和人力。正面抵抗日军的进攻,当然非它莫属。正面战场虽然败仗居多,牺牲惨重,但毕竞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因此,对正面战场作战的军人,我们要肯定他们的功绩,高度评价他们的牺牲精神。但是如果离开了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离开了敌后根据地对日本占领者的骚扰和打击,正面战场坚持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反过来也一样,只有敌后战场,没有正面战场,中国的抗战局面会更艰苦,付出的牺牲会更大。抗战坚持到胜利的把握也是不大的。
——摘编自张海鹏《正确看待抗战两个领导中心,中共是中流砥柱》
材料二:抗战初期,作为国家主力部队的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但难以抵御日军凶猛的进攻势头,日军很快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国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挥师挺进敌军后方,使日军的“后方”变成了令其寝食不安的“前方”,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使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超过半数以上的日军及几乎全部的伪军被牵制于后方进行针对敌后抗日武装的所谓的‘治安战”。
——摘编自王终建朗《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缺一不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珊识,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两个战场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两个战场的不同。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
2016-10-12更新 | 2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7届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三七月第三周周考文综历史试卷
2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妤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大一统的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上)》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再现,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代初期,皇权同样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进行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过董仲舒改造后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3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关扑:赌博游戏四鼓:古代一更一鼓,四鼓是四更后半夜两点左右)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017-05-04更新 | 251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襄阳市四校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管子说:“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说“富国以农”“事本而禁末”。

材料二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尽管在中国古代,农民“春耕夏耘”,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击鞠、蹴鞠、相扑等项目代表了同时期世界体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宋代和明代,出现了圆社、踏弩社、水弩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相对于汉代,唐代和宋代的蹴鞠、明代的棰丸等运动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并对击鞠等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很多运动项目都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

——摘编自陈华慧《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等

材料二   民国以来,各界政府对体育事业均较重视。1915年,北洋政府发布《颁定教育宗旨》,要求重视国民体育,锻炼民众体格,保卫自身及国家。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民体育法》,指出民众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要求各自治村、乡、镇、市设立公共体育场发展体育。1949年,在新的国家制度下,体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被纳.入国家计划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体育沿袭其革命性、政治性、大众性及教育性等特点。在国家的强力组织、推广与干预下,群众体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践。

——赵薇朱汉国《论中共体育工作的政治化——以农村群众体育为中心(1927-196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至建国初体育运动与古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不同,并分析民国后各界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目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及当今之世几个阶段,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变革论断……唐代的柳宗元不自觉地承担起封建社会前期历史变易观的总结工作,形成重“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璐、柴文华《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材料二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生产和手工操作方式,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直观式经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注重思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观的基础上,缺乏科学性,带有许多猜测的性质。

——赵璐《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

材料三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即经济构造。”

——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变易观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精英历史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