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租税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的趋势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2023-12-11更新 | 322次组卷 | 37卷引用:2020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二次高考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空间”。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022-11-12更新 | 339次组卷 | 58卷引用:2016届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9月考历史试卷
3 . 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C.官府实行宗教专制加强统治D.城隍崇拜扩大了地方行政职能
2022-09-06更新 | 1699次组卷 | 26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如图为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示意图,这一战役是(     
A.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组织的重大会战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C.发生在敌后战场的一次大规模战役D.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
5 .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
A.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B.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C.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2022-04-23更新 | 396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9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边疆的经济开发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2022-04-10更新 | 1062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7届内蒙古包头市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一)
7 .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签订了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2022-01-27更新 | 261次组卷 | 139卷引用:2014届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三暑假补课检测历史试卷
8 . 我国古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消失。但在1962年到1965年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也有了自留地,一些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部分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021-12-04更新 | 248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B.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C.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D.设方镇以消除郡县制度的弊端
2021-11-20更新 | 203次组卷 | 18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之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2021-11-17更新 | 630次组卷 | 73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