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1949年春,毛泽东在西相柏坡召开的会议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市。其背景是
A.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B.解放军占领了国民政府统治中心南京
C.重庆谈判取得重大成果D.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时期,匈奴一度占有整个漠北、河西及西域地区,严重威胁汉王朝的生存,同时阻断了汉王朝通过丝绸之路沟通域外。张骞出使西域后,汉王朝于公元前121年,将匈奴势力赶出了河西地区。公元前101年,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胜利后,又在西域设置西域使者校尉,由其率领军队在今新疆轮台和库尔勒西南屯田,以供给和保护往来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商人。后又设置“护鄯善以西校尉”,用以维护丝绸之路南道的畅通。

——摘编自孙玉琴《汉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材料二   朝贡制度自先秦社会就已萌芽,发展至明朝时则进入鼎盛时期,直接表现在贡国数量的增多及朝贡活动规模的扩大。永乐二十一年(1423),出现了南渤利、苏门答腊、阿鲁、满剌加等16个国家,多达1200多人的朝贡使团来明朝进行朝贡的宏伟景观。但随着明朝倭患不断,由明入清的王朝更迭,朝贡制度出现危机,到清末,朝贡制度最终解体。

——摘编自陶继波、那日呼《繁荣、危机与衰落明清时期东亚朝贡制度变迁略论》

材料三   “一带一路”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同时,由于“一带一路”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新时代的特征。首先是“亲善之路”,这是指“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对民族稳定及社会和谐的前提下进行建设的,我国会继续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发展、互利共赢。其次是“繁荣之路”,现如今的“一带一路”建设,与古丝绸之路创造社会财富、联系东西方贸易的作用一样,连接了亚、欧、非三块大陆,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机遇与潜力。最后是“交流之路”,“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一样,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还是文化交流和民众交往之路。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丝路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

——摘编自王义桅《论“一带一路”的历史超越与传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朝贡制度进入鼎盛的历史事件,并说明朝贡制度危机出现对明清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的新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丝路精神的本质内涵。
3 .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材料二: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落……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2022-01-02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前,列宁以建立巴黎公社类型的人民自治、直接民主的国家形式为最终目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设计上列宁吸收马克思和恩格斯民主制的思想,考虑到苏维埃俄国历史传统,最终构建了新型的民主制度即苏维埃制度。考虑到苏俄的民族成分和地理分布情况,又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形式作为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国内战争爆发以后,列宁试图构建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表示:“当前极重要的任务是规定党的机关和苏维埃机关之间的正确分工,明确地划清两者在权利和职责方面的界限”。

——摘编自周强《列宁对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材料二   人民代表会议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已酝酿成型,如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市民临时政府,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国内条件限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伴随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不断推进,经过三年过渡时期的励精图治,新中国各领域已步入正轨,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民主建政、群众运动、政治参与的训练,政治觉悟、民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运而生。

——摘编自赫一峰《统一战线与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依据,并说明其理论思考不断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利条件,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苏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启示。
2021-07-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及目的,并分析其思想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1-11-09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前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原则上一切财赋都属于中央。但实际上国家财赋分为以两税收入为主的直属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的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调频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加之中央收缴原属州县的大部分盐茶之利,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趋困窘。为解决财政困难,地方州县巧立名目,新增税费,赋敛于民。对于这种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朝廷只得默许。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至此,财权下移。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1906年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旨在“综理全国财政”。1909年初,清廷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

——摘编自陈锋《清代中央财致与地方财政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2)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前期至晚清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化并简要分析清末新政在财政改革方面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丞相共计45人,历朝丞相的出身如表6

丞相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掾史文吏经学之士其他
高帝朝1
惠帝朝3★★★
高后朝1
文帝朝4★★★★
景帝朝4★★★
武帝朝12★★★★★★★★★★★
昭帝朝3★★★
宣帝朝5★★★★
元帝朝2★★
成帝朝5★★★
哀帝朝5★★★★
平帝朝1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指出西汉丞相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
9 . 周恩来曾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体的多民族国家,而不是联邦国家”“若实现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是不利的。”这是在分析
A.中苏两国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D.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英国学者韦尔斯描述道:在整个第7、8、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许许多多中国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 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美洲的发现,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2021-02-0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