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19641030日,中央工作会议下发《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在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西南、西北、中南地方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组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投入约2052亿资全和近千万人カ,建设起了近2000家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基础设施。至1980年,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攀枝花、十堰等工业城市拔地而起

——摘编自陈东林《三线建设的决策与价值:50年后的回眸》

材料二 史料1对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在渝开设的窗口办公、展销、咨询服务等项目可布置在母城核心地带;对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用地量不多又无污染的项目可布置在母城边缘的近郊开发区内(如南坪、石桥铺、观音桥);对其他工业项目,视其生产性质及规模,分别布置在母城外围的区县城镇地带。重庆市档案馆《关于重庆市三线调整项目定点规划及优患政策会议纪要。

史料2老兵们磨破了军装、解放鞋,磨破了肩和手,他们谁也没有怨言,更无人提劳动用品,工作服、补贴、加班费等物质要求,有人说他们傻,老兵们心里明白,他们为的是把三线建设尽快搞上去,这是最大的精神安慰。

——葛民治(三线建设企业新光厂党委书记)口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进行三线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2)如果要进一步研究三线建设,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有何价值?
2 . 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动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

——摘编自蒋重跃《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

材料二   2006年,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原北京义利食品公司场址内出土窖藏战国货币两罐,内含包括赵国直刀、燕国明刀、三晋及燕的方足布等战国货币三万余枚,其中绝大部分为方足布币。据报道者称,这批方足布大概有70余种,发现有所谓“新品种”,如丰子、丰邑、武平类方足布等。广安门内大街附近地区战国时曾是(燕国)蓟丘南古道,也是北京城的起源地……燕国本来是通行刀币的国家,到了战国中晚期,燕国币制中出现了新的货币形态——布币。

——黄锡全《近十余年先秦货币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1)后人以“礼崩乐坏”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崩乐坏”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礼崩乐坏”带来的积极影响。
(2)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分别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括出土战国货币的的史料价值。
3 . 红色货币是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发行的各种货币的统称,它们见证了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收藏和研究价值。观察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任意选取图中两种货币,结合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说明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可从时代背景、历史作用、史料价值等角度予以说明。要求:论述符合逻辑。)
2021-08-04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来源内容摘要
《五四运动纪实》匡互生(著于1925年,五四运动亲历者)(一)五四运动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酝酿很久的原因的。
(三)五四运动能使无论什么——惟利是视的商人,休戚无关的外国人,以及平时只知有命令、不知有公道正义的警察等都受感动的,就在于运动者有牺牲的决心。
(五)五四运动所以不为军人政客的诈术所破坏所污辱的,就在大家所抱的目的是非常地正大光明,并且完全是公共的。
《京报》等191955日版闻昨日午后三时,北京大学等高校聚集三千余人,……欲举代表发言表示国民对于外交之真正意思,并要求各使维持公理主持公道。……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曹)宅内电灯碰破,遂至宅内起火。……警厅派警察及保安队三百余人赶到,弹压始行解散,而警察乃捕去学生七人(并非为首者)。

——《学生界之大风潮》北京《京报》


其他报刊相关五四报道天津《益世报》题目为《山东问题之日益扩大》等。
日本媒体报道是时章氏自公府实会归……不防该生等陡然间入。章氏急难逃避,遵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群众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份子遂举火焚房。当时火婚冲空,人生鼎沸,曹氏邻舍家家闭门,恐惧不堪……群众见军警捕人始皆逃散,当时被捕者约有二十余名。

—《北京学生大骚动》北京《顺天时报》(日本汉文报刊)


191955日版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北京烧打起》,发表题为《排日学生的暴动》《排国学生团体袭击支那三名士》的消息,并配发评论《支那人的盲动(一)、(二)》《北京不稳的影响》等

任意选取两则材料,提取信息并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要求∶信息明确,可从史料来源和信息内容等角度予以说明)
2020-12-02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C.古代文献记载反映了真实历史D.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6 . 北宋初的989年,全国户数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但史料记载这一年的“口数”仅为4673万,每户平均口数仅2.24。学者认为宋朝统计的口数只有男丁,实际上北宋末的人口数应超1亿。北宋人口数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A.海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传统农业得到长足发展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023-01-21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艺术班)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2022-10-10更新 | 218次组卷 | 36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之名,古已有之,一般是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汉代的河西,多指河西四郡地区,范围包括河西走廊,也包括走廊两侧的山地和沙漠草原地区,西接西域、南接青藏高原,北控大漠,东接黄河,是长安、洛阳的战略屏障。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夺得河西,匈奴浑邪王率部众来降,汉“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遣将军赵破奴出击匈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同时设置属国以安置归附少数民族,保留该部落的名号,具体事务由该部落首领统管。太初三年(前102年),“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为了配合军事防守,保证与西域交通的畅通,西汉还在河西设立了许多关塞亭障,如武帝时期筑居延。河西还设有大量的邮置,敦煌境内,就有:渊泉、冥安、广至、鱼离、悬泉、遮要、敦煌七个置,用于接待过往人员,提供食宿等。

——据何静苗《汉代河西治理研究》等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河西治理的特点,并简析汉代河西治理的意义。
(2)如果要进一步研究汉代的河西治理,你认为可以选择材料二中的哪一则史料?说明你的理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清史料记载:“军机处为枢密重地,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如敢私入,或私自会见军机官员,随时纠劾论处。”据此可知,军机处
A.办事效率高B.秉旨办事
C.具有决策权D.保密性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