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追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摘编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二   (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找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蓉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摘编自汪昌海、李桂娥等《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   清统一台湾以后,曾开放“海禁”,并于广东澳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江南云台山设立海关,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但后来由于西方侵略势力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廷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从外国输入大量商品……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沿海各地的种种侵略活动,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严密注意和防范。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1)材料一中的“本”和“末”各指什么?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二中明政府采取的是什么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2023-03-0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并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前期还规定开市和散市的时间,即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没前七刻击钮三百下,散市。

——摘编自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摘编自《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所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工厂大多受到战火威胁。许多民族企业家誓不以厂资敌,愿意为国民政府生产军用物资,纷纷上书要求国民政府协助安排工厂内迁。除缺乏政府充分补助外,民营工厂内迁途中经常遭到日机轰炸,损失极为惨重。担任内迁运榆工作的民生轮船公司承受巨大牺牲,出动几乎所有的船只将内迁工厂的物资运到武汉。与此同时,以兵工企业为主的国营工厂也进行了内迁。1938年后,武汉逐渐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国民政府继续协助工厂向川、滇等省内迁。截至1940年底,沿海沿江厂矿共内迁448家,复工后产品价值近1.46亿元,这一壮举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为中国抗战保存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一《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内迁的相关背景并简要分析其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指出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2021-07-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改变时弊尤要“立善法”,法度立而道术明,上下各安其位。“有司议罪,唯当守法”。如果断案不依法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在王安石看来,人才与法度紧密联系,“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虽然王变石变法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摘编自胡昊宇《论王安石的行政法制思想》等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根据材料四,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国论疆域不及楚国广阔,论实力不及齐国繁荣富足,却打造了一支“虎狼之师”最终统一了六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得益于军功爵制的确立。商鞅创立军功爵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奖励军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但是如果建立军功者都要求“入兵官之吏”的话,秦国军队的建制就会受到冲击,也没有那么多职位提供给获爵者。……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一个特权社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秦国也不例外。《商君书》写道“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罚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责己。”……商鞅通过军功爵制,成功地将秦人的尚武精神转化为战斗精神,使秦军的单兵作战能力、整体的合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军功爵制作为一项国家政治制度,其特有的稳定性又使这种战斗精神更持久。

——摘编自王鹏《秦国早期军功爵制考证》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推行军功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军功爵制改革的意义。
2021-02-04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