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田野十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671887年,进口洋米约为38万担。1920年以后,随着洋米进口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米粮主产区的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也开始增加,年均进口量为1600万担。其中1926年,上海进口洋米已经突破500万担,成为全国进口洋米最多的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到110万担,东北地区多数年份维持在二三十万担。

——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

材料三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国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后被称为“统购统销”。国家掌握粮食和原料后,切断了农民同城市资产阶级的联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到了八十年代,这种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改革的障碍,必须进行改革。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洋米进口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施“统购统销”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3 . 材料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连年征伐,开拓疆土,中央财政从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汉武帝进行货币改革。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令废除实行了35年之久的四铢“半两”钱,推行三铢钱。公元前118年,汉或帝废三铢线改铸五铢钱。改铸五株钱的主要目的是在市场上树立货币信誉,以稳定金融,使私铸者因无利可图而自动放弃私铸,从而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是,由于铸币权在地方诸侯各国手中,各地铸币的技术水平及铜矿的成分参差不齐,所铸钱币的差别很大。质量差的那国五镇,基本上都有偷工减料,使钱重达不到五铢的现象。为扭转“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的被动局面,汉武帝于公元前113年,进行第六次货币改革,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至此,汉王朝的货币制度才最终稳定下来,汉武帝五铢开创了739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

——摘编自《汉武帝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货币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货币改革的特点。
2022-04-19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宋朝建立到仁宗时,全国兵额增加七八倍……军队大半来自招募。应募者要么是游手无籍之徒,要么是负罪亡命之辈。而且朝廷又往往因岁凶募饥民,遂使长大壮健者游惰,而留耕者胥老弱。如是久之,农村生产力日渐减削。且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虽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廪之终身,实际即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宋兵制以厢军伉健者升禁卫,然卫士入宿(厢军精锐到禁军报到),即不自持被(被褥)而使人持之,给粮不自荷(搬运)而扉人(雇人)荷之。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概括宋初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兵制实施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3-05更新 | 482次组卷 | 20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方志敏(1899821日~193586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在白色恐怖包围下,1927年底,方志敏回到老家弋阳县,发动和组织农民。1928年至1933年,方志敏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创建了赣东北苏区(后扩大为闽渐赣苏区)。苏区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量”:创造了勤勤恳恳为苏维埃事业的赣东北党组织;创造了以“农民革命团”为组织形态的武装力量和红色政权;创造了作风过硬的红十军以及一整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原则;创造了富有成效的土地革命的方式策略以及经济文化建设成就。赣东北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称号。

——摘编自《方志敏:在清贫中担当一“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方志敏同志领导的赣东北苏区表现出“惊人的力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方志敏同志的历史功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王朝的政策相关,而商业发展又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唐·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16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布代替盐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手工业品,而丝绸的长途贩运量也很大。还应当指出,16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江西商、洞庭商、山东商、龙游商等商帮众多商人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因商业资本的集中,在运河沿线,有临清、济宁、淮安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长江和珠江沿线,有汉口、重庆、佛山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沿海则有天津、上海、厦门的崛起。在社会上,传统的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当时,尤其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江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商品交易市镇或专业市镇众多,市镇中商贾林立,商品远销四方。这就把市镇周边的小生产者卷入市场,从而导致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出现了富裕手工工场主和贫穷的雇工。

——摘编自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概括这一模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模式下“有财不行商”这种观念反映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
2022-05-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1972年2月)(如图)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初期面临怎样的外交环境?
(2)材料二中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能够“握手”的原因有哪些?
2022-01-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尽管它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这次革命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摘编自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也就无法形成认同、结成一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30日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什么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形成的“现代的制度”有哪些?
2022-01-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并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后,美国政府坚树以军事进攻迅速占领全朝鲜的计划,“联合国军”加强了一线作战力量,使在前线地面作战队增至5个军共13个师3个旅和一个空降团,计22万余人。志愿军方面,彭德怀在第一次战役后出了采取“巩固胜利、克服当前困难,准备再战”的方针,“知敌再迸,则让其深入后歼击之”,并依此作了迎敌再犯的部署。同时,中央军委决定增调第9兵团入朝作战,志愿军军总兵力达到9个军30个师38万余人。

1950117目至1224日,在朝北部的清川江和长湖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之下,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此役,志愿军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绿江边打回三八线,共伤俘故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并缴获与击毁各种炮1000余门、汽车3000余辆、坦克与载甲车200余辆,获飞机6架。美国《纽约先论坛报》称其为“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境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著《抗美援朝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