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1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开创了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市场机制自发推进工业发展的市场化内生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纺织业走向全面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如《人身保护法》《货物买卖法》等,建立起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制定保护投资者的《取缔证券投机法》,建立起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农业的全面机械化推动了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这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美国日渐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强国……当然,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也一度产生了社会及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为世界工业化留下了沉重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1949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直到19572月,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在讲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仍然强调向苏联学习。他说:“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有四十年了,它的经验对于我们是十分宝贵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选择的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时期内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也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摘编自公茂虹《向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美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选择向苏联而非英美学习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认识。
2022-03-22更新 | 576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之前的姓氏谱系原本是多元的。 汉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黄帝为主支谱系的文化认同。《史记》将《五帝本纪》作为中国历史之开篇,又以黄帝为五帝之首。据《史记》记载,黄帝的后人有两大分支;一是黄帝一昌意- +颛顼(舜、禹);二是黄帝一玄嚣- -嬌极- -帝喾(尧、商、周)。在汉代,不仅尧、舜、禹、商、周为黄帝后裔,就连楚、越、匈奴也被《史记》纳入黄帝谱系。如“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然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以黄帝为始祖的姓氏谱系,固然有以血缘为纽带的色彩,但实质上属于文化内聚。汉高祖称帝前,曾公开祭拜黄帝。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与黄帝总是精神相通、血脉相连的,对于黄帝的文化认同也成为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源泉。

——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等

材料二   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一股“黄帝热”在中华大地兴起。不同版本的黄帝肖像画公开发行,有关黄帝事迹的书籍多次出版,很多有识之士主张采用黄帝纪年。1903 年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源。为吾四百兆汉种之祖者谁乎?是为黄帝轩辕.氏。”他还谈及使用“黄帝纪年”的三大好处:一是“黄帝之前,历史事实少,孔子之前,历史之事实多,故以黄帝纪年,则纪事一归于简便,而无由后溯前之难”。二是“日本立国,以神武天皇纪年”“中国之有黄帝,犹日本之有神武天皇”。三是“中国政体达于专制极点,皆由于以天下为君主私有也。公纪年用黄帝,则君主专号,徒属空文,当王者贵之说,将不击而自破矣”。在清末的十余年间,黄帝纪年成为革命时尚。

——摘编自张新斌《百余年来“黄帝纪年”倡行的两次高潮及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以来黄帝文化认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黄帝热”不同于汉代之处并分析其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 年,清朝度支部奏称“设立清理财政处,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专办清理财政事宜”,“而整理财政必以确定全国预算、决算为最要”。在具体实践中,清政府还下派财政监理官,代表中央到地方对财政清理进行监督,编制预决算。同年八月初一,清政府具体安排了所谓“九年筹备”的预算推进进程,其中计划1910年试办各省预算决算,1913年试办全国预算,1916年确定预算决算。1910年2月,度支部拟订了《预算册式及例言》,规定:预算年度应以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二月底为止;预算册内先列岁入,后列岁出;岁入与岁出各分“经常”与“临时”两门,门内分类,类下分款,款下分项,项下分子目。梁启超发表时评指出,预算的宗旨就是“除预算表岁入项下遵依法律所收诸税则外,行政官不得滥有所征索;预算表岁出项下所列诸款目外,行政官不得滥有所支销”。

——摘编自陈旭东《清末新政时期西方预算知识引介与制度嫁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财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财政改革。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和反思自身的过程。它冲破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封闭意识和自大心理,强化了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复兴的内在驱动力,对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这一过程中,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仅限于上层人士和社会精英参与等弊端也比较明显。因此,近代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包容得失的历史过程,遵循着其内在发展逻辑。实践证明,近代中国文化的最终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

——摘编自孙守敏《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及得失》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刘家义《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进程加以简要评析。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当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轮船招商局是百年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一个缩影。

材料一   1873年1月,李鸿章在上海主持成立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洋行买办和洋务企业家徐润、唐廷枢等先后参加招商集股和经营方面的工作,颇有贡献。招商局在中国各大港口、日本、新加坡等处设有分局。1877年,招商局以220万银两购买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全部旧轮船和其他设备,有轮船25艘,运输能力2.7万吨,颇有盈利。1883年共招股本200万两。1897年招商局以历年盈余转作资本增资为400万两。1909年改为商办,成立董事会,1924年改为股份公司。招商局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曾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商船队,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电报局、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等,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和其它许多近代经济领域,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招商局在大陆的财产由人民政府接管,在香港的员工及13艘轮船于在香港宣告起义,回归大陆。成为交通部所属驻港中资国企。1978年交通部外事局长袁庚调任香港招商局,他提出把香港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内地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外资来搞建设,得到中央支持。之后,香港招商局主导了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开发建设,首先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的口号。如今,中国招商局集团已经发展为集交通运输、金融投资、资源开发和房地产业于一体的超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管理总资产3.59万亿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轮船招商局企业的特点,分析其创建和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招商局企业建国后发生的新变化。分析其在今天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