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2022·河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赵武灵王即位时,齐秦两强对峙,强邻逼境,胡人骚扰,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推行了“胡服骑射”改革。改革初期,反对“胡服”者颇多﹐为此赵武灵王与朝臣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初步统一了思想,对依然反对改革的宗室大臣则是不断游说。赵武灵王在说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换上了被中原百姓鄙视的短裤小褂。“胡服”改革成功后,赵武灵王就带头练习骑马射箭。他带领部队攻克水草丰美﹑地域辽阔,有骑射传统的原阳(今呼和浩特东),在这里试点骑射改革。赵武灵王在全国特别是北方靠近胡人地区的百姓中广泛招募善于骑射的人,并改部分步兵为骑兵,收编边疆游牧民族的骑兵,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队伍。同时,他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大批良马,更换了原来的军队装备。赵武灵王亲自训练骑兵,并使骑兵成为军队的主力。

——摘编自许今朝《赵武灵王推进“胡服骑射”改革的艺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背景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成功的原因。
2024-02-07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金卷》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明代白银货币化

材料一   明朝中叶官员丘濬向皇帝上《大学衍义补》,其中对货币问题的专门论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现实的思考,折射出民间白银货币化的现实。15世纪末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已促进了海外贸易和移民潮的出现,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大的白银货币需求。16世纪初,是钱与银的最后较量达到白炽化的时期。嘉靖年间,白银在社会现实中已经占据主币的地位。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将寻求的视野投向海外是很正常的。隆庆初年,明朝不仅以法权形式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而且还在福建漳州开海和在广东澳门开港。同时明代的赋役改革虽然名称不一,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材料二   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力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摘编自马克·格里格拉斯《企鹅欧洲史1517-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的原因及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原因。
2022-04-04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六市(南驻信漯周三)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2·河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庠、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以来“士”变化的历史背景。
2024-02-0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金卷》A卷
4 .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不仅一部分洋务派承认了维新之必要,连一部分顽固派也开始接受了洋务运动的东西。材料意在说明甲午战争(     
A.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B.加深了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
C.弥合了各救国方案间的分歧D.动摇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2022-06-24更新 | 516次组卷 | 12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8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美苏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的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的认可。1949年1月至19506月,朝韩民族主义运动高涨,在“三八线”附近共发生2000多起纠纷。这些冲突不断升级,最终于1950625日爆发朝鲜战争。19507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认定朝鲜对韩国的武装攻击构成对和平的破坏,决定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下旬美国空军数次轰炸中国辽宁丹东等地。19509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韩国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195010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

——摘编自【关】约瑟夫.古尔登《朝鲜战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84号决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应如何在维护世界安全和平中发挥积极作用。
2022-05-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约4.322亿,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米、布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原来一人可以养活十人,而今却不可能了。“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社会中除了勤力有业有生计者,还有比之前增长数十倍的游手好闲之徒。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鼓励”性的人口生育政策成为主导,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中央决策者的关注。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开始调整人口政策,19737月国务院创立“全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国家投入新增人口的资金比例相应减少,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国家用于教育、医疗行业的资金或资源增多,家庭开支和抚养费相应减少,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到70年代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2-09-06更新 | 283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中叶以后 ,不仅私人海外贸易势力直接冲击着明代的市舶制度,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亦直接瓦解着市舶制度所维系的朝贡贸易体系。明代后期将打击走私贸易的防海机构——海防馆改为肾饷馆,饷税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关税制度上的一大进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管理由市舶司制度向海关制度转变。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在福建设立闼海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分别在广东、江南两省设立粤海关和江海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又在浙江设立浙海关,从此海关制度代替了历代的市舶制度。海关口岸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转站,它的设置,为沿海省份开辟了广阔的商品流通渠道,加快了沿海省份商品经济繁荣的步伐。

——摘编 自彭巧红《明至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建立海关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建立海关制度的影响。

8 . 材料   1984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规定了改革的任务和各项基本政策。从1985年起,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家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革企业经营方式,使企业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可以租给集体和劳动者个人经营,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从而把经济体制改革推广到全国。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国民经济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而后又印制"大明宝钞"纸币,故当时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而没有"银法"。明朝白银货币化崛起于市场,是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体现了市场经济萌发,突出了市场的重要作用。明朝赋役、财政改革,全面推行货币税收,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使得农民必须将农产品带到市场上去卖掉,换回白银以缴纳赋税。不仅如此,明朝还全面推行以银代役,使得劳役向赋税转化。物物和人力交换是传统自然经济的交换特征,货币经济是使用货币进行交换的经济,而交换是在市场上完成的。

——摘编自钱金飞《7~14世纪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比较新论》等

材料二   1920年银行业的总资本数是1912年的两倍多,1925年更是达到1912年的将近八倍。到1937 年为止,中国的银行总行数达到164 家,资本达到4.1亿多元。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证券、保险、信托业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近代中国的金融业整体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与此时期新式大机器企业的发展相互呼应,出现了一种新的气象。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的货币制度异常混乱,是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当时中国主要货币银元与银两之间,没有固定的兑换比例,得益与亏损,变化无常。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内经济界要求改革币制的呼声十分强烈。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后,中国采用银本位制,作为不是产银国家的中国来说,该种币制尚有重大缺陷。20世纪30年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随之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挤兑、提款、抢购、投机白银的风潮,1934年金融混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法币改革后,货币的发行权集中到中央、中国、工商和农民四大银行,改革法令实施半年多,全国货币基本上统一。在国民政府的一再要求和利益诱使下,英国首相支持中国"币改",使"法币"与英镑挂钩,随后,美国也使法币与美元挂钩。中国政府实施法币政策后,日本则公开宣称,将不惜以任何方式来彻底阻止中国法币改革的全面推行。

——摘编自叶凤刚《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货币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背景,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文阐释了其工业化思想。陈独秀认为:“我以为要想中国产业界资本雄厚可以同外国竞争,非由公共的力量强行把全国底资本都集合到社会的工业上不可。”他将两种经济制度作了一个比较。他说:“果然是社会的工业,他的发达,社会上人人底幸福都跟着平等的发展。”反之,“像现在个人的工业,牺牲了无数的穷苦工人,利益都集中到少数的资本家个人手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欧、美、日本底社会危机,就是这个人的工业主义造出来的。”他希望中国“千万别跟着欧、美、日本人走这条错路”!他从“多数工人”的利益出发,否定了用资本主义发展工业的道路。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工业或者可以振兴,若说有利于社会国家,除非是少数资本家独有的社会国家,除非是多数工人除外的社会国家”。陈独秀开始把民族独立的要求和争取“多数工人”幸福的愿望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

——摘编自邓野《试论“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世界观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工业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2022-05-01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济源市、平顶山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