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孔子与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晚期。《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曾四次问礼于老子。“孔子见老子”是汉代画像石中很常见的题材。下图所示为山东博物馆馆藏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据此可推知(     

A.战国及汉代儒、道两家影响力较强B.汉代的画像石大多选择历史题材
C.儒、道两大学派的思想同出而异流D.春秋晚期道家的地位略高于儒家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思想”中关于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天下的思想,不过是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从先秦时代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而构成“天下”的主体民族——“华夏”自身,就是在“中国”从部落联合体社会向初期国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由众多的部族和民族通过“中原化”“华夏化”而共同形成的。

——[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体育活动中强调思想以礼、义、仁为核心,在六艺之教中强调礼乐的教育,强调文武并重,在孔子思想中,仁、武二者并行不悖,武是行仁的前提,仁是行武的归宿……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据薛文传《从先秦时期体育思想史演进视角看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华夏”的认识。结合所学,概述先秦时代“华夏”的形成和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六艺”中的体育项目,并概括儒家体育思想的特点。
3 . 《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这反映了秦朝驰道(     
A.能到达全国任何地方B.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C.具有统一的修筑标准D.将湘水和离水连接起来
2023-07-19更新 | 288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根据《辽史·太祖纪》记载,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室韦诸部,这些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部族在辽建立初期多被太祖征服,俘虏中有大量有伎艺者。这(     
A.推动了契丹文化事业的发展B.体现了中原华夏文化的先进
C.造成了辽代治国能力的下降D.阻碍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
5 . 《三国志·吴书》中的列传所记载的60位大臣,约有一半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他们带着大量的宗族、佃客、宾客等依附民,如鲁肃南迁就带领了300多人:另据记载,213年,因扫小曹军肆虐而选择渡江南下的淮南人多达10万户。据此可推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     
A.加剧了社会动荡B.实现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C.助推了江南开发D.配合了游牧民族的内迁
6 . 据朝鲜《三国史记》记载,788年后,新罗实行“读书三品科”制度,即“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者,超擢用之”。这反映了(     
A.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模仿唐朝B.中国文化对外辐射范围扩大
C.中国文化对古代朝鲜的重要影响D.唐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成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B.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
2023-03-10更新 | 1118次组卷 | 19卷引用:选必三模块检测卷(一)
8 .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记载:“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这一经营方式(     
A.依赖农奴集中劳作B.带有庄园经济色彩
C.面向市场组织生产D.得到政府大力推广
9 .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组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周长达6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制骨作坊等。下列关于郑州商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设计凸显政治、经济及防御功能B.完全按照《考工记》的记载而建
C.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D.商业的发展是其建城的根本原因
10 . 清代乾嘉时期《鄞县志》记载:“御麦(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但据光绪时期《奉化县志》记载:“《鄞志》作六谷,……其说无据,盖陆乃陆地之陆(注:宁波方言中“六”和“陆”读音相同),此种多产于山,故名陆谷。”对这一争议理解最准确的是(     
A.需要实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结束争议B.方言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C.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D.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