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知人论世

如今我们评价徐继畲这位历史人物,往往以“开眼看世界”称许之,但若要“知人论世”,更需回到历史现场去理解其“开眼”之难能可贵。

徐继畲的“开眼看世界”

材料一   二百年全盛之国威,乃为七万里外之逆夷所困……兴言及此,令人发指背裂,泣下沾衣。

——徐继畲《致赵盘文明经谢石珊孝廉书》(1841年)

材料二   米利坚合众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战!

——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

(1)材料一中,徐继畬写下“发指背裂,泣下沾衣”,最有可能是哪一事件引发的?(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材料二中反映了徐继畲怎样的思想?(多选)(     
A.肯定美国的总统制和民主共和制度
B.有了解中国以外的西方国家的意识
C.借抬高美国制度来贬低鸦片战争中侵华的英国
D.用中国传统既有概念加以解释西方制度体现了中西融合

时人眼中的徐继畲

材料三   1850年,福州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英国人得以依据《南京条约》及善后条款要求入城租地居住,引发中英神光寺交涉事件。当时如林则徐也作为福建本地人的立场,“倡议驱西商出城,贵公(注:徐继畲)畏葸(注:畏惧)”强烈要求时任巡抚的徐继畲强硬驱逐英国人,最后甚至活动北京的同乡官员上《奏参徐继畲办理神光寺畏蕙无方折》等加以围攻,批评其“夷人恃强构衅,大吏抚驭无方”,导致徐继畲被罢免。

——改编自刘贯文《徐继畲落职罢官考》(1995年)

材料四   现在学习天文算学之员,均系已成之材,汉文无不通晓,汉教习自可不设,但亦必须有群情宗仰之一人在彼指引开导,庶学者有所禀承,否则该馆只有洋人讲贯,而中国无师表之人……臣等公同商酌,惟有臣徐继畬老成望重,品德兼优,足为士林矜式(榜样),拟请旨饬派徐继畲作为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以专稽查而资表率。

——总理衙门大臣奏折(1867年)

材料五   前清道咸之际,海氛初煽,英人百计狡尝,当事者率狙于侈大,不能究厥底蕴,或失则激,往往有之。先生(注:徐继畲)莅闽久,务得其强弱胜负之所以然,而不为旦夕功,曲意咨访,随事防维,大要不轻启衅端……先生著《瀛环志略》,板藏同文馆罕行世,见者亦不之重(不重视),自东瀛(日本)翻本出,而坊肆乃流传殆遍,盖人心之好尚如此。

——阎锡山为徐继畲《松龛先生全集》所作序(1915年)

(3)材料三的史实,可以与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哪一则相互印证?说明理由
(4)综合材料三至材料五、你认为徐继畲在他所处的时代所得到的评价是怎样的?
2024-06-1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材料一

条约名称条约内容(节选)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
“向来洋药(即鸦片)……例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1.请将条约名称和与之相关的战争填入表格。(填字母)
A.《辛丑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E.鸦片战争                    F.第二次鸦片战争             G.甲午战争                    H.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材料二

材料核心思想政治运动
“以中国之纲常名教,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请将上述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及其引领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分别填入表格。(填字母)
A.新文化运动                    B.洋务新政                    C.三民主义                    D.戊戌变法
E.维新思想                           F.民主和科学              G.辛亥革命                    H.中体西用
3.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如何看待“条约体系”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4-06-12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无数先行者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艰辛探索。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启革命“新”途。

材料一   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但这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结合所学,以具体史实说明第二期中为改变“制度不足”进行的探索。
2.以下对材料一中先行者的探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双选)
A.体现了从个体到群体的觉醒
B.动员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C.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层层递进的探索过程
D.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材料二

3.观察上面三幅图片,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出现的哪些新气象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下表罗列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请将下图所示的地点与之匹配(填序号)。
重大历史事件
A1919年,首先在______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召开,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1926年,国共合作后的国民革命军从______出发北伐,从根本上动摇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D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______成立。
E1935年,长征途中的______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三

时间工人所占比例%农民所占比例%
1927年50.818.7
1928年10.976.6
1929年7
1930年5.5

——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5.根据材料三,1927-1930年中共党员出身有怎样的变化?折射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革命道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6.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在何处?要求史论结合。
2024-06-1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外历史纲要》中的“洋务新政”在历史上有很多名称,如“夷务”“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同光中兴”等等。不同的命名隐含着作者的史识。

材料一   在19世纪40-60年代,与外国发生战争、谈判、签条约、鸦片贸易、传教、通商等事项被称为“夷务”。

材料二   到20世纪30年代,一些注意社会经济变革的学者便把“洋务运动”的名称发明出来了。据考证,第一个使用这个词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何干之。

材料三   另一些学者则从对外与对内政策相结合的角度,从19世纪60-90年代阶级斗争和政治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它,因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材料四   还有一些学者在文章中使用“同光中兴”等概念。

——据张海鹏《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整理

(1)以下哪项命名符合材料三中“从阶级斗争和政治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洋务新政。(     
A.夷务B.洋务运动
C.地主阶级自救运动D.同光新政

(2)材料一以“夷务”、材料二以“洋务运动”、材料四以“同光中兴”命名,请分别谈谈上述三种命名所采取的视角。
(3)同一历史事件往往存在不同的命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024-06-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材料一   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时报》(1912年)

1.材料一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其背后的时代因素。

材料二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鲁迅《故乡》(1921年)

2.鲁迅的不少小说直接取材于他生活的时代,是(     
A.具有回忆性质的口述史料B.作者对社会百态的如实直录
C.再现辛亥革命的直接证据D.作者对所处时代的历史认识

材料三   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新青年》(1916年)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分别有何矛盾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认识。
2024-06-12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12月12号

1.根据材料,李鸿章认为清朝面临的威胁来自何方?为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采取了什么相应的国防举措?
2.从海防角度看,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对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没的军舰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了主要舰体遗迹,提取出水的遗物达500多件。经确认,这是消失了124年的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

3.以下水下考古发现遗物中,能直接确认沉船是“经远舰”的是(     
A.舰舷外壁的“经远”二字B.桐油灯C.各种弹药筒、子弹D.白铜水烟袋
4.结合以上出水又物,谈谈“经远舰”考古的史学研究价值。

5.图一是《时局图》的较早版本。近代革命家冯自由曾回忆:“戊戌六月赞泰感慨时事,特绘制一‘东南时局形势图’。”据此可知,该图绘制的年份应是(     
A.1898年B.1899年C.1900年D.1901年
6.图一以熊代俄国、犬代英国、蛙代法国、鹰代美国、日代日本、肠代德国,据此推测谢赞泰所感慨的“时事”当是(     
A.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B.甲午战败清廷自救不力
C.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7.图二是1940年在美国华盛顿国立档案馆发现的新版《时局图》,相较图一,它更关注时局哪些方面的内容?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024-05-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B)试题
7 . “脸谱化”的李鸿章

材料一: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李鸿章,器识渊深,才猷(猷:功绩)宏远,由翰林倡率淮军。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复命总督直隶兼充北洋大臣·····去年京师之变,特派该大学士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遽闻溘逝,震悼良深···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以示笃念荩臣至意。

—1901年《御制原任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一等侯赠太傅李鸿章碑文》

材料二:“(李鸿章)实中国之民贼,为爱新觉罗氏一家一姓之人。却为那拉西后一人一己之人···殄灭同类,剥丧民权,谓为鞑靼之功臣则有之,谓为中国之功臣则未也。

——1902年(革命党)《檀香山新中国报》

(1)材料一中提到李鸿章“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这里的“发捻诸匪”是指(     
A.白莲教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中的“和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如何评价李鸿章?
(4)两则材料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为何会有差异?
(5)想要进一步了解李鸿章的相关史事,以下哪一史料的价值最高?请说明理由。
①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②电视剧《北洋水师》有关李鸿章的片段
③梁启超《李鸿章传》             ④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6)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李鸿章?
2024-05-1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走向共和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哪些政治主张?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称之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请说明理由。
(3)综合材料,说明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2024-05-1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代以来的中国
(1)根据提示,填写与下面时间轴有关的内容。注意填写内容与序号的对应。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
(2)根据第(1)题的提示,你如何看待1840—1919年的中国?
(3)2021年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馆,前厅的正前方中间照壁为“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上海、嘉兴南湖、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一个个光辉的红色地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史征程。请根据地点提示写出发生在下列地点的大事及其意义。(事件及意义与地点匹配正确者得分)
地点事件意义
上海
井冈山
遵义

(4)根据(3)题的提示,简述并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
2024-05-1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下·上海·期中

10 .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材料一: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史记》

(1)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加以评论,主要因为(     )(双选)
A.秦孝公大力支持B.变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C.变法为各国沿用D.变法措施有助于秦国强大

材料二:“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材料三: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止,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改革名称,结合所学简述此改革有何影响。

材料四: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3)依据材料四,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从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视角谈谈你对变法改革的认识。
2024-04-2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4 中国史(上海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