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国文摘》于1946年12月在香港正式出版,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办的第一份面向海外发行的英文期刊。该刊揭露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和腐朽统治,向全世界报道解放战争的消息,宣传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革命。《中国文摘》的刊发(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不利局面B.使国民党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C.促进了民众思想的极大解放D.有利于共产党革命形象的构建
2024-01-27更新 | 195次组卷 | 3卷引用: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泉州市处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的北岸,有“三湾十二支港”之称。古代泉州港经过历代对内河航道的大规模整治,到宋元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畅通的交通网,拥有了极广阔的经济腹地。泉州自古以来就广泛种植水稻、甘蔗、茶叶、桑麻、水果等亚热带作物,这就为泉州海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成为支撑泉州乃至福建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海外市场需求扩大的刺激下,泉州的制瓷业呈现出专门供应外销的特点。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窑工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如大量使用当时先进的“支圈覆烧法”等,以适应外销要求。受海外贸易浪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男耕女织”的传统自然经济劳作模式在海外贸易的厚利诱惑下不得不改弦更张。繁华的泉州港吸引大量外国人来这里经商、定居,当时世界的几大宗教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基督教相继传入。

——摘编自刘新慧《海外贸易与宋元泉州社会》

材料二   从元朝末年到明清时期,泉州港由盛转衰。明清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对海上贸易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宋元时期的合法海上贸易活动变为非法,闽南地区的走私和海盗活动一度十分猖獗。1567年“隆庆开海”,闽南地区的贸易中心转向曾经边缘化的漳州,清代之后转向厦门。泉州港辉煌的时代就此结束,而继之而起的漳州和厦门至今也未能达到泉州曾到达到过的高度。

——摘编自朱嘉仑《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起与衰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泉州港崛起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分析泉州海外贸易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末年到明清时期泉州港衰落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 . 下图是1900年6月13日刊登在英国某杂志上的一幅漫画。画面中,中国龙戴着一副拳击手套,俄罗斯熊对英国狮子说:“你在其他地方有这么多事情要做,我来处理这个捣乱的派对。”英国狮子则回答:“哦,谢谢!但我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你和他独处!”这反映了(     
A.列强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中国陷入半殖民的深渊
C.列强瓜分中国时存在利益纷争D.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转变
2024-01-10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据学者研究发现,西汉武、昭、宣、元时期,以“尧”“舜”“禹”“汤”先贤名为名以及以“唐”“虞”“夏”“商”“周”古朝代名为名的慕古之名大量出现。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黄老思想的影响B.分封制下引发复古思潮
C.思想文化的贫瘠D.儒学成为社会主流学说
2024-01-1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孟子则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则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这反映出当时(     
A.士人阶层参政意识强烈B.政府推崇思想自由理念
C.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思想发展促进政治统一
6 . 商鞅把户籍档案细分为“故秦”和“新秦”两种。“故秦”是指秦的土著居民,“新秦”则指三晋的移民与新征服地区的人民。秦人具有尚武善战的传统,三晋的人民则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商鞅的这一做法(       
A.体现了户籍制度的严苛B.有利于国家合理调配人民
C.严格限制了人口的迁徙D.体现了国家控制力的弱化
7 . 官吏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实行官僚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其一,在官吏任免方面,突破“亲贵合一”“世卿世禄”的旧制。选拔官吏,或因军功,或由荐举、游说,或择自侍从养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贵族,“官无常任”,不得世袭。其二,以玺印符节作为官吏权力的象征和凭据。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赋予官吏行使行政、军事、司法诸权以合法性。其三,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每年地方官须向国君呈报财政预算。国君采用合券制,年终稽查两片符券所载数目的盈亏。盈者升官受赏,亏者降职问罪,以督促官吏尽责尽力。其四,推广俸禄制。发放数额,依官职高低而有等差。俸禄取代封色,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

——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1)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的“监”是“掌监郡”的“监御史”。它隶属于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使地方官不敢欺骗和违抗中央。汉初,郡国并行,各郡没有设置监御史这个官职,但中央派人监察地方的作法继承下来。到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对上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对下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从其“周行郡国”可以看出,诸侯王也在督察之列。刺史以六条问事,形成“秩卑”“任重”的局面。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虽不是地方官,由于能控制地方长官,因而极易越权。随着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刺史(州牧)的秩位提高、权限扩大,刺史可以督察辖区内一切朝廷命官,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有的州牧、刺史甚至权位父子相袭,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摘编自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地方治理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司马迁的《史记》人物传记中,除了有孔子世家,还有儒林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等,分别记载了孔子身世、孔子部分弟子的情况以及孔子以后直至汉代儒学研究的状况。这表明司马迁(     
A.为孔子不被重用而惋惜B.首次抬高孔孟地位
C.歌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D.思想具有时代印记
9 . 从秦汉之独相、汉武帝频繁更相,到隋唐将相权一分为三,再到宋代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设置及罢设政事堂。这一过程反映出(     
A.中央机构急剧膨胀B.行政事务趋于繁琐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宰相权力日益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史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亦称“柏拉图式的理想国”。这一“政治美德”指的是(     
A.传位贤者B.王位世袭C.阶级平等D.直接民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