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7 道试题
1 . 明清之际,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而今之注虫鱼、命草木者,皆不足以语此也。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下列各项中与此思想一致的是(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C.主张“修己治人之实学”D.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2024-04-1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形式从赋、诗歌转变到词、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繁荣
C.资本主义出现萌芽D.科举制的发展
2024-03-1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自中唐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一旦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甚或入主全国,便会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北京(       
A.具有独特优越的战略价值B.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C.是南北漕运海运的集成端D.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代表地
2024-03-15更新 | 418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清末长篇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的是晚清时期社会上的种种怪现状,展示了一幅清王朝崩溃前夕的社会画卷,下列内容不属于作品中的“怪现状”的是(     
A.孔子穿上西装B.大清子民“剃发、蓄辫”
C.清政府成为“洋人之朝廷”D.复古尊孔逆流的兴起
2024-03-06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黄宗羲认为:“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推行体现民众意志的法治B.法律应由民众来决定
C.明确和强化法治的严肃性D.法治与人治同样重要
2024-02-2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米易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该思想(       
A.批判了程朱理学利己主义B.继承了王阳明的叛逆精神
C.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意在反对君主的专制统治
7 . 如果把“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世致用思想提出”“书画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最符合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A.封建王朝日趋繁荣强盛B.封建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C.封建王朝近代化的先声D.封建王朝的衰落与转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雍正九年(1731)十二月,以台湾大甲西社为主的多地“番民”(注:原住民)发动叛乱,这是清代台湾规模最大的“番民”起义。事件初期,“番民”反对官吏苛政酷刑而泄愤报复,焚烧房屋、杀害胥役等,台湾官府持“无足轻重”态度,剿抚偏重于“安抚”。第二阶段,奇仑等社“番民”则主动攻击城镇、伏击官兵等,还出现企图“称王”等行为,呈现出明显的“谋逆”性质。各路官员开始“重兵围剿”,以正国法。中央政府也由“依靠官员治理”到“中央介入整顿吏治”。官方举措的变化,一方面是当地文武官员治台观念与举措磨合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检验了中央设立巡台御史制度的治理成效。巡台御史作为中央官员,既可弥补百姓对于政府信任与想象的缺失,有效遏制群体性事件的蔓延,又利于加强中央对剿抚行动的管控。除此之外,亦有汉人助力官府剿抚。当官兵追贼时,遇义民千余人,执大清旗号,奋勇飞到,协助追剿,且“参将侯元勋连夜带兵并领义民回凤山县保固”。可见民众对于清廷的支持。

——摘编自齐笑婕《雍正年间“台湾北路番乱事件”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应对“番乱”事件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措施带来的影响。
2024-01-2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 “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 岂是郑君之罪也!”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024-01-29更新 | 184次组卷 | 200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西方传教士为了适应、了解中国社会,开始钻研中国的经典。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经意大利和法国人的介绍、研究,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等译本,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流传。1671年法文本的中医著作《中国脉经》出版。1735年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史》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菜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根据材料,围绕“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