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20世纪80年代,距今5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得以发掘。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已经具备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并将其列入世界遗产。据此可知,良渚古城成功申遗有助于(     
A.印证中华文明的一体性B.深入研究奴隶制文明史
C.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D.彰显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邯郸武安磁山文化遗存,先后进行过三次发掘,陆续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彩陶器、石器、骨角器、古玉石,以及大量堆积的粟灰。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文化遗存是(     
A.仰韶文化B.二里头文化C.良渚文化D.河姆渡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考古发现,距今约5500年前,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晚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凌家滩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这说明当时(     
A.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交流B.先进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汇聚
C.开始出现“以玉为美”的观念D.中原文明对周边地区文化辐射
4 . 据考古发掘,在青海乐都、甘肃永昌的马家窑文化墓葬群遗址中不仅发现了残存的粟、稷等作物的碳化籽粒,还有细心磨制的石斧、石镰和石凿等工具出土,“居民多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聚居形成聚落”。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时期(       
A.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B.南稻北粟格局形成
C.已出现早期国家雏形D.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考古探明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约280万平方米,呈典型的“回”字形,具备双城制结构,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功能齐备。陶寺的观象台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这与《尚书·尧典》中尧“观象授时”的记载相符。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A.形成了发达的公共权力B.黄河流域文明处于领先的地位
C.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D.陶寺遗址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2023-12-16更新 | 463次组卷 | 13卷引用: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山西陶寺遗址、甘肃和青海地区齐家文化的玉琮(如图1所示),陕西延安神木石峁的玉璧(如图2所示),都是源自良渚玉文化。二里头、殷墟、三星堆、金沙等遗址中的玉器也都受到良渚玉文化的影响。直到商周之后,各地出土的玉器中仍然有良渚文化遗存的影子。材料可用于说明(       

图1玉琮图2玉璧
A.中华早期文明的交流与传承B.早期中国南北联系的加强
C.良渚文化的社会生产力发达D.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7 . 考古资料显示,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81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48座,占总墓葬的1/2,一般墓中只有少量陶罐,另有一部分墓中除了陶器外,还有石纺轮、石刀、骨凿、骨针等工具,或绿松石珠、骨饰、牙饰等装饰品。这说明当时(     
A.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B.贫富分化催生出奴隶制国家
C.剩余产品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D.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凸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53年考古清理队在陕西发现了半坡遗址,共发掘出房屋45座,200多个窖穴,陶窑遗址6座,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等。还有石质研磨器,还发现了粟等粮食作物,生活用具主要为彩陶器。据此推知(     
A.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D.旧石器时代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观察如图,分析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主要特点(     
A.中原核心,多元一体B.分布广泛,相互交融
C.独立发展,集体生产D.沿河分布,农耕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大汶口出土的墓葬品有明显的大小墓差异,小墓仅能容尸,空无一物;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     
A.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成就B.生产技术发达并领先世界
C.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D.奠定了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2023-11-15更新 | 30次组卷 | 28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