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A.良渚文化的传承B.红山文化的传承
C.龙山文化的传承D.巴蜀文化的传承
2023-01-07更新 | 3587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山西陶寺遗址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了石磬、土鼓等乐器配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石磬与铜戚、玉钺等礼器同出;周人常以“和”“协”等字修饰青铜乐钟并附以“乃和且鸣”“和会百姓”等铭文。这些现象揭示出,在中华早期国家阶段(     
A.神权色彩尤为浓厚B.贵族等级政治森严
C.处于铜石并用时代D.乐以资治特征明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属大汶口文化中期)新发现的墓葬中,最高等级的男性贵族墓葬普遍随葬一大一小两把玉钺(象征权力的瑞器),还有作为 “人殉”的人骨架。材料表明,当时(     
A.玉器制造水平较高B.阶级社会即将来临
C.墓葬规模大小不一D.私有制已普遍存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世纪70年代,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了人工铸造的黄铜片和黄铜管,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遗址出土了红铜支撑的铜环。这反映出(     
A.中国的冶炼技术领先于世界B.早期国家形态已经出现
C.冶炼技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D.铜器冶铸技术渊源流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根据遗址功能和类型,良渚古城遗址,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等;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初具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B.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C.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能力D.孕育了繁荣的奴隶制经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的尉迟寺原始人类文化遗址复原鸟瞰图。尉迟寺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据考古发掘,该遗址有5000年的历史,在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精美陶器和玉器,共清理出房屋遗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该遗址(     
A.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典型B.是长江流域文化北向延伸
C.为史前聚落研究提供样本D.证明江淮文化在全国领先
2022-11-15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黎明中学2024届高三选择考冲刺(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龙山文化遗址考古中发现,氏族或家族墓地已不再流行,墓葬大多数分布在个体家庭的房屋附近或者院落内,个体家庭已是社会主体。据此推断,当时(     
A.氏族观念消失B.私有制度产生
C.阶级分化明显D.个体农户出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稻壳痕迹以来,在距今9千年至4千年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史前遗址中,多有水稻遗存的发现。历史记载表明,大禹治水时就已将冰稻种子卑湿之地:《诗》《书》等早期文献对“稻”也多有提及。这些发现表明(     
A.水稻的种植开始于旧石器时代B.原始农业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发展
C.“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形成D.文献记载须依靠考古发现来印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我国考古学家在仙人洞遗址(距今12000~10000年)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打制石器,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等。另有少量磨制石器,器形有石凿、扁圆形穿孔石器等,但大多比较粗糙。这表明仙人洞文化时期(     
A.生产力水平跨越式提升B.正经历新旧时代的转变
C.开始进入原始农业社会D.生产生活工具种类繁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考古发现,四川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先民已经发展出原始种植业,以种植粟和黍等早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发现了类似情形。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四川地区(     
A.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C.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D.商品交换促进农业发展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