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观点认为,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除政治组织上的国家外,还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及已经发明文字(如图)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据此推知(     
A.夏朝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开始B.甲骨文出现标志着我国文明已产生
C.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已开启文明时代D.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是姜寨遗址复原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阶级分化明显B.领地意识初显
C.王权已经形成D.采集渔猎为主
2022-11-2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犁耕是良渚文化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使用的石犁。同以前的耜耕生产相比,犁耕不仅可以提高工效,更好地改变土壤结构,而且也为条播和中耕除草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使荒地得到更大面积的开发。这反映了当时(     
A.农民阶级劳动工具单一B.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C.农业生产水平有所发展D.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新石器早中期多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普遍分布在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

——摘编自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

材料三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泽遍布,在人妇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

——据《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有哪些变化?
(3)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6 . 考古研究发现,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还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星罗棋布B.源远流长C.多元一体D.中原核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研究者认为,“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开始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以下能够实证这一结论的考古发现是(     
A.河姆渡文化B.龙山文化C.红山文化D.良渚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图为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展出的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此后,龙的形象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这件文物可以说明(     
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技艺精巧细致B.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崇拜出现
C.龙的形象标志父系氏族社会确立D.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
2022-08-16更新 | 1143次组卷 | 14卷引用:安徽省芜湖中华艺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墓葬、房址等遗存,其中多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的数量悬殊,少者仅一两件,多者百件以上。这表明当时(     
A.早期奴隶制国家产生B.阶级对抗尖锐
C.男性处于统治地位D.贫富分化出现
10 . 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包括(     
①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③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神权色彩浓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7-07更新 | 934次组卷 | 30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