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5 道试题
1 . 文献中将水井的发明归于黄帝,但是从已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形制看,这种观点应该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在考古材料中有非常明确的体现。制井其实在黄帝时代之前已经出现,黄帝时处于水井的发展阶段,而非起源。实际上水井是史前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在对水资源利用存充分认识,且挖掘技术和工具有一定发展的情况下,才逐渐出现并完善的,不可能是某一圣人或圣王一朝一夕的发明。这表明(       
A.历史结论必须要经过考古学来证实
B.考古资料比文献史料更加真实可靠
C.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之一
D.只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2021-11-09更新 | 1343次组卷 | 45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福建历史高考真题
3 . “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A.都城建设制度凸显阶级色彩B.夏朝中央开始分类设置职官
C.“私天下”取代“公天下”D.地方管理制度呈现松散特征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4 . 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
A.黄帝B.尧C.禹D.汤
5 . 在君位继承方面,商朝曾经实行过兄终弟及;西周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秦汉以来,在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原则下,选择“贤能”的皇子而非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现象逐渐增加。上述变化
A.受宗法观念影响B.主要目的是稳固政权
C.加强君权的需要D.实现了选贤任能主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二里头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材料说明二里头遗址(     
稻米粟米黍米合计
颗粒数1476813883224830899
千粒重(克)1627
折合克数236.28827.76615.736279.79
粒数占比47.8%44.9%7.3%
重量占比84.5%9.9%5.6%
A.原始农业水平领先其他文明B.是中国水稻和粟米的发源地
C.气候条件比当代温暖湿润D.原始农业以旱地作物为主
2023-10-25更新 | 361次组卷 | 8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关于禹死后的权力继承,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禹晚年将王位禅让于益,“启(禹之子)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成书于战国的《竹书纪年》则记载禹传王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要对这两则史料进行辨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竹书纪年》的时间比《史记》早,其说法更可信
B.《史记》的内容都按照儒家思想修改过,不真实
C.《竹书纪年》在宋代散佚后重新搜集整理,不可信
D.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与这两则史料进行比较研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禹废除家天下政治制度
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D.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2022-09-05更新 | 740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9 . 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殷墟甲骨文共有3000余片,经古文字专家辨认考证,上面所记载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的相关记载基本一致。这表明(       
A.出土文物可以用来检验传世文献的可信度
B.传世文献在史料价值上远高于出土文物
C.对商王世系的研究考古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D.出土文物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历史的真相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龙山时代晚期,淮河作为文化上的南北分界被完全确立,淮河流域成为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的舞台,在其西北部,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材料表明(     
A.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交流B.文化汇融催生国家文明
C.淮河成为中华文化中心D.夏朝国家结构较为严密
2023-03-26更新 | 406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